向胡人学来的军装——胡服骑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各诸侯国为争夺霸主之位,征伐战争不断,大国衰弱被瓜分,小国或不思进取的弱国被强国吞并。公元前403年,雄霸一时的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成了三个新兴的诸侯国。
当时赵国占据的领土靠北,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东面与中山、齐国相接壤,南面与魏、韩、卫三国交界,北面则与东胡、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部落相接。在日益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赵国不但时常同邻国发生冲突,与北方胡人部落也是摩擦不断。赵武灵王赵雍即位时,赵国国力已经衰弱,常打败仗,就连邻国中山这样的小国也依仗齐国的强兵,常在边境侵扰,令赵国城池鄗(Hào)城差点失守。赵武灵王是一位非常有抱负的君主,也十分有作为。他不甘心国家这样衰落下去,想尽办法进行改革,富国强兵,欲报侵犯之仇,将中山、北方胡人的领地都划入赵国疆域。
赵武灵王首先做的就是强兵。在和胡人的交战中,赵武灵王注意到了胡人在军事方面的长处——他们特别善于骑马作战,最特别的就是胡人的服饰,与中原汉民族的服饰有很大差异。胡人都身穿紧袖短衣,长裤革靴,行动特别灵活,上马下马方便自如,奔跑起来也十分迅速。赵武灵王见此情形,若有所思:赵国军队少骑兵,多步兵,武器比胡人精良,战斗力却不如胡人,问题大概就出在这衣服上。中原地区的人们都是衣着宽袍大袖的衣裳,再穿上笨重的甲胄,行动、骑马都不方便。一次征战之后,赵武灵王登上黄华山,对相国肥义感慨地说:“我赵国要成为一方霸主,就得让士兵穿胡服、习骑射,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北魏胡服骑马吹角俑”,从图中可以看出胡服的一些特点。
可是“穿胡服、习骑射”的政令刚一提出,就遭到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首当其冲的就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公子成说:“我们怎么能像胡人一样穿衣服,改变传统的习惯呢?这是大逆不道。”在当时中原贵族的观念里,上衣下裳的服饰是古圣先贤传下来的礼仪,自古以来是中原文明的标志,胡人没有受中原文明教化,被他们看作“异类”,向胡人学习是自甘堕落的表现。赵武灵王听到这种言论,即刻驳斥贵族们拘泥旧俗,不思进取。他认为法令制度的实施都应该适合时宜,与时俱进,这样才有利于国家昌盛。于是,赵武灵王抱着强盛赵国的决心,力排众议,毅然颁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他带头穿胡服会见群臣,以胡服装备武装士兵,着重训练骑兵。胡服成了赵军的正规军装,不久还在整个赵国流行起来。
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几年后,赵国的国力逐渐强大起来,他们不但打败了东边的中山国,还夺取了林胡、楼烦等地,向北方拓展了上千里的疆域,使得赵国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博闻馆】
汉人生活中的“胡风”
胡人南下与中原汉人交流融合,除了服饰之外,他们还给汉人生活的各方面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中原地区的人最早是席地而坐的,就是跪坐在席子上,没有凳子、椅子,这样坐会压着脚,并不舒服。后来,胡人制作的折叠小凳——“胡床”传入了中原,汉人发现坐在这种东西上,双脚可以垂地,非常舒服,于是坐“胡床”在中原流行起来。因为向胡人学习,汉人开始使用高足家具,所以到了今天,我们都是坐在凳子上而不用席地而坐了。不仅胡人的器具在中原流行,他们的舞蹈、乐曲、乐器也给汉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唐代流行的胡旋舞、乐器琵琶,都是由西域传入的。唐代诗人元稹(zhĕn)形容唐代是“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可见唐代“胡风”之盛行。在食物方面更少不了胡人的影响,现在许多常见的食物,如胡萝卜、葡萄、胡豆等,以前中原地区是没有的,都是由胡地传入的。我们吃的核桃又叫做“胡桃”,因为它也是胡人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