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自然环境与华北平原农业生产
自然环境是粮食作物生长最为基础的条件,粮食作物只有与自然环境相适应才有可能得到推广。自然环境包含的因素很多,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者主要有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这些因素均对粮食作物的品种选择、具体分布、种植制度形成、耕作方法变革等产生重要影响。而一定区域内的粮食作物也正是在逐渐适应自然环境诸多因素的情况下才得以推广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自然环境诸因素共同选择了区域内粮食作物的种类,决定了其分布范围。
华北平原主要粮食作物正体现了自然环境对粮食作物的这种选择和决定作用。华北平原广阔的冲积平原、和缓的冲积扇为小麦、粟谷等大田作物的广泛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土地空间。华北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冬小麦的生长提供了基本的温度、水分条件,但同时也容易引发水旱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威胁,需要选择抗旱耐涝的农作物与之相适应。而长久以来粟谷适应了这种气候条件,成了该区域传统的旱地作物;玉米、甘薯也因具有良好的抗旱耐涝性而在明清时期得以广泛传播和种植。华北平原水资源的总量不足、人均量少,也使得在选取粮食作物时只能倾向于选择抗旱的种类,虽然有水稻种植,但多呈点块状分布。
总之,华北平原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本区域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而小麦、粟谷、玉米、高粱等旱地粮食作物正是在与华北平原自然环境的长期适应过程中确立自己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