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博馆珍藏古籍图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宋撫州本禮記鄭注

《宋撫州本禮記鄭注》二十卷,并《釋文》四卷,《考異》二卷,鄭玄注。線裝四册。版框高20.5釐米,廣30.5釐米。

是書題『嘉慶丙寅陽城張氏影摹重彫』,《撫本鄭注禮記考異序》又題『嘉慶十一年八月陽城張敦仁序』,《考異》末顧廣圻跋又題『嘉慶十一年十月』。《釋文》前三卷題『嘉慶丙寅五月陽城張氏重彫』,末卷題『嘉慶丙寅六月陽城張氏重彫』。《禮記鄭注》各卷末又載『嘉慶乙丑十二月陽城張氏影摹宋本重彫』『嘉慶丙寅正月陽城張氏影摹宋本重彫』『嘉慶丙寅二月陽城張氏影摹宋本重彫』『嘉慶丙寅三月陽城張氏影摹宋本重彫』『嘉慶丙寅四月陽城張氏影摹宋本重彫』『嘉慶丙寅五月陽城張氏影摹宋本重彫』『嘉慶丙寅六月陽城張氏影摹宋本重彫』『嘉慶丙寅七月陽城張氏影摹宋本重彫』,知此板乃張敦仁(1754~1834)嘉慶十一年(1806)所雕而成。刊刻工作始於嘉慶十年(1805)十二月,完成於嘉慶十一年十月。最晚完成刊刻部分當是二卷《考異》,《釋文》部分於1806年五六月與《禮記》某部分卷次同刊。

是書半葉十行,《禮記鄭注》行十六字,雙行小字,行二十四、二十五字。《考異》行十六字,雙行小字,行二十四字。四周雙邊,《考異》同。《釋文》左右雙邊。黑魚尾,雙魚尾。烏絲欄。板心中刻書名、卷數。板心下刻葉碼,有刻工名。《釋文》板心下有大黑口。《禮記鄭注》刻工姓名有:余實、江翌、周辛、李杲(杲)、王才、蔡正、陳文、余安、陳昇、陳祥、余中、余俊、余英(英)、劉元(元)、政乃、余字、吴羔、郑才、俞先、鄧成、周俊、蕭韶、余仁、黄珍、李高、陳中、周昂、李三、高文顯、嚴誠(南昌嚴誠)、潘憲、高安國、余堅、吴山、崇仁鄒郁等。板心上書口偶有書工刻字記數。《考異》序末有『劉文奎刻字』。《考異》板心刻『記考上』『記考下』,板心下刻葉碼。顧廣圻《考異》跋板心刻『記跋』。《釋文》板心刻『記音』。

《禮記鄭注》卷首題『禮記卷第幾』。次行頂格題《禮記》篇名與四十九篇次,如『曲禮上第一』『曲禮下第二』,下空二格或四格題『禮記』,再空一或二格題『鄭氏注』。每卷卷末再題『禮記卷第幾』,小字雙行『經○○字,注○○字』統計各卷字數,再題『嘉慶○○○月陽城張氏影摹宋本重彫』。全書注文依經文章句雙行小字夾注。

是書各卷卷首鈐有趙烈文『天放樓』朱文方印,《釋文》首卷、三卷卷首有天放樓印。《禮記鄭注》第一卷首葉有趙烈文(1832~1894)『烈文之印』朱文方印、『趙氏惠父』白文方印;趙鈁(1905~1984)『元方心賞』白文方印;影刻上板的徐乾學『乾學』方印、『徐健菴』白文方印;顧汝修『顧汝修印』白文方印;張敦仁『陽城張氏省訓堂經籍記』長方印。各卷末有影刻上板的『張敦仁讀過』長方印,顧廣圻『廣圻審定』方印。第二卷卷首有『曾在趙元方家』朱文方印。《考異》下卷末有影刻上板的顧廣圻『顧廣圻印』白文方印、『思適齋』方印。

是書刊刻底本,據顧廣圻跋『往者家從兄抱冲收善本經籍,將次第刊行之,不及而没。其收得各種,皆廣圻預審定者也。去年,廣圻道過揚州時,陽城張古餘先生在郡,見詢群經轉刻源流,廣圻因歷舉凡先後所見以對。此撫州《禮記鄭注》其一也。先生借而校之、鈔之,遂復刻之。恐是非莫决,又附考異二卷』可知,此書原爲顧廣圻從兄顧之逵(1752~1797)舊藏撫本《禮記鄭注》,後借與張敦仁(1754~1834)摹抄影刻而成。據藏本朱印可知,此書經過晚清江蘇陽湖藏書家趙烈文收藏,後又經近代藏書家趙鈁收藏。

《禮記》内容爲先秦、西漢以來儒者禮學作品,雖不能與《儀禮》在漢代作爲禮經之地位相比,但也受到漢代經師的重視和整理。唐代編纂《五經正義》採西漢戴聖所編四十九篇爲《禮記正義》,戴德所編八十五篇遂於隋唐後逐漸散佚,今存《大戴禮記》三十九篇。南宋《禮記》刊本有經注本和注疏合刻兩種重要體式,另外《經典釋文》的合刊也有附刊、各卷合刊、章句合刊等體式。本書爲張敦仁影刻南宋淳熙四年(1177)二月撫州公使庫『新刊禮記二十卷并釋文四卷』,屬於『《禮記》經注本附《經典釋文》』的本子。今以通志堂本《經典釋文》校之,知本書所附《釋文》絶非通志堂本,板面多處不同。又據顧廣圻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禮記釋文》跋語,知張氏最初并無撫本《禮記釋文》,所以衹能找某一『通志堂所翻單本』刊刻《釋文》。後來又輾轉得到宋本《釋文》,便在嘉慶二十五年對嘉慶十一年刻本《釋文》進行了修版重印。

張敦仁,字仲篙,一字古餘,號古愚,山西陽城人。清數學家、藏書家。數學、考據經史方面頗有造詣。家富藏書,建書樓『六一堂』,後僑居于江寧(今南京),又建『省訓堂』『與古樓』『藝學軒』以藏書。藏書印有『文章太守』『陽城張氏省訓堂經籍記』『古餘珍藏子孫永保』『陽城張氏與古樓經籍記『『張敦仁讀過』『開卷一樂』『文章太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