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合作经济组织是按劳动者拥有、控制和得益的原则构建的自助经济组织,是持有一定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追求福利最大化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制度安排。西方合作经济组织并非最早发源于农业,但其在农业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但成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载体,而且代表并折射出整个社会中合作经济组织的新变化与新发展。那么,在农业领域的合作经济组织到底是一类何种性质的企业?其制度特征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和发展演进的?为什么它在农业领域非常活跃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它是怎样发挥其作用并受哪些因素影响?在西方农业现代化直至当前的后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中,它有哪些新变化、新发展?特别是在目前日益加速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进程和食品安全问题等改变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环境,农业生产经营亟须实现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业生产者,农产品储运、加工企业与批发、零售商之间的纵向一体化整合,随着这种整合程度的加深,合作经济组织大量合并或被嵌入供应链中,面对上述挑战,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进行着丰富的实践创新与变革,这些创新与变革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未来将怎样?等等议题在中外理论界存在诸多评述与争议,但也就是这些评述和争议吸引了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尽可能多地收集第一手的国内外文献资料,挖掘规律,更重要的是从历史事实的角度,对西方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特征及其创新、变革和发展演进给予一个全面、深刻的制度解析,以期能够通过对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实践的理论分析与总结,并通过比较研究,为中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包括组织内部制度安排、外部政策扶持等)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0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我们完全不理会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教训十分深刻。当前新形势下,国内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步对加工控制技术的采用,生产经营纵向一体化与供应链管理趋势迫使其利益导向发生改变,内部人控制,成员异质性增大,益贫性下降,等等),亟须进行组织制度变革和结构调整,而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应对上述诸多问题时,有许多创新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不能再予以忽视。目前国内深入研究当代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变化、新发展的文献少(有的仅是单纯的资料堆积),进而进行全面制度分析并总结经验的尚未见到。现有文献、数据和结论过于陈旧,部分结论已被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实践所否定。因此,考察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发展,进行深入的制度分析(中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内外部环境、合作文化、成员素质等存在较大差异,西方成功经验不能照搬,须精炼、升华至理论,总结经验并结合中国现实才能为我所用),对创新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现实意义。

因此,本研究首先努力穷尽国内外有关西方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文献,甄别并系统梳理。从历史角度研究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生、发展与变革,廓清其本质属性并揭示其发展演进规律、原因和影响因素,为随后的理论创新及制度分析提供历史实践基础。在对文献系统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依马克思制度经济学的合理内核,吸收新制度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结合历史实践提出全新的合作制企业制度分析框架及分析范式,运用创新的分析框架、分析范式对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与变革进行全面制度分析,得到重要启示并进行中外对比研究,然后结合新形势下中国的具体实践,系统地提出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加速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具体建议。总之,本研究是以制度分析为主要内容,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方法为指导,贯穿着比较分析的实证和理论综合,提出全新的合作制企业制度分析框架及分析范式,以深入揭示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特征及其产生、创新及发展演进规律,总结经验,获得启示,为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选题的意义和依据,研究内容及重点问题,研究思路、方法、结构等。

第二章“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及文献回顾”在对合作经济组织理论研究回顾的基础上,解析合作经济思想的产生与合作运动的发展,揭示当代西方合作运动的理论渊源,并重新界定了西方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特征及其质的规定性。同时,分析了合作运动及其理论对合作经济组织产生与发展的影响。最后系统地梳理当前国内外有关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研究成果,确立本研究的分析基础和理论成长点。

第三章为“西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演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一种类型,其产生与发展演进的规律应从历史事实中来找寻,而不应从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理想、抽象的模型中来推理,本研究基于这一观点而撰写本章。本章在对西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发展演进的历史考察中,系统地研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指出在人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演化进程中:第一,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经历了许多不同形式的演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的,它是农业社会化生产分工协作的产物;第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伴随农业市场化而产生的,具体地说是伴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第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出现不仅仅产生了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演化进程中,除合作经济组织外,还产生了其他经济组织,包括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即合作经济组织不是市场经济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唯一选择)。第一、二点说明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可能性,第三点表明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必然性(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制度安排如何构建,是合作制度还是股份制——这将由农业的具体生产方式来决定)。本章正是在西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展演进的过程中,通过研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揭示其产生、演进、创新的内在逻辑,分析影响其发展演进的因素,实现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同时,将本章视为本研究制度分析的理论起点,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发展的角度揭示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必然性,说明合作经济组织首先是经济效率的产物,其次才是合作运动的产物。

第四章“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分析”对比分析马克思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指出后者在合作社产权制度分析中的不足。以前者为主要分析工具,借鉴后者的合理成分,研究并揭示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制度的建立基础、产权制度的基本模式以及变革模式。在前一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生产社会化—产权社会化—管理、分配社会化分析框架(含梯度变化分析),揭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制度产生、发展与变革的根本原因,并说明其未来变革的方向。然后,运用生产社会化—产权社会化—管理、分配社会化分析框架,对合作制与现代股份制企业的产权制度、产权社会化程度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揭示它们企业制度最本质的属性及差异,最后说明合作社为什么不能成为人类最主要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第五章“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制度分析”首先研究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范式对企业管理制度的产生及管理权归属问题的理论分歧,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范式的理论缺陷。随后,以前述分析为理论基点,运用生产社会化—产权社会化—管理、分配社会化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着重探讨了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制度——合作管理制度的产生、模式、特点、内部治理结构以及运用动态进化博弈模型揭示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目标的实现机制及其发展演进等。

第六章“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分配制度分析”对比分析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制度经济学的价值决定及收入分配理论,揭示马克思价值决定及收入分配理论的科学性,以此为逻辑起点,运用生产社会化—产权社会化—管理、分配社会化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解析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分配制度——复合分配制度的产生、发展演进的特征、本质及其决定因素。

第七章“当代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创新:新一代合作社”以新一代合作社为代表,结合当前日益加速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进程和食品安全等外部促变因素,对其产生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是如何从传统(经典)合作社演化而来的,演化的本质是什么。进而分析其产权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分配制度,指出其特点和发展趋势,并说明为什么其产权、管理与分配社会化程度均比传统合作社高。最后对新一代合作社的绩效进行详细的研究,并与传统合作社、资本主义企业(股份制企业)的绩效进行对比分析以得到重要启示。

第八章“政府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讨论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产生与发展进程中的政府制度安排、政府支持的形式及内容、相关利益主体互动及立法制度导向等制度环境问题,以揭示西方政府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密切联系的本质原因以及最优的支持策略借鉴。

第九章“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分析的启示”揭示了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分析给我们带来的理论(规律、经验)和政策启示,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这一部分中。

国内尚没有研究者对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完整、深入的制度分析,而国外学者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但应用的方法是新制度经济学。当前国内的研究者也大多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但内容主要集中在产权与管理制度方面,大多也与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现在尚没有研究者应用马克思基本理论对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完整、深入的制度分析(尽管笔者相信一定有研究者在酝酿),本研究期望在这一方面抛砖引玉。另外,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当前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两类分析范式:以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分析范式和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分析范式。由于阶级立场、理论渊源上的冲突,两类分析方法“泾渭分明”,而本研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西方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合理成分,扬弃当前理论界主流(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代表)分析的局部分析法(仅分析合作社服务部分),提出了整体分析法,即将农业一线生产部分(家庭农场及其生产方式)纳入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将其视为合作经济组织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构建了合作社发展演进的生产社会化—产权社会化—管理、分配社会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及分析范式,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丰富了其合作经济研究理论,从而深刻揭示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即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内在要求,并论证了合作经济组织首先是生产效率的产物,其次才是合作运动的产物;同时依上述分析范式提出并论证了合作经济组织“天生”不在农业领域,但其“天生”就适合农业这一论断。随后,坚持生产力标准,用“产权社会化”程度作为标尺来衡量企业的发育程度并进行系统分析,说明合作组织没有成为人类主要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根本原因:其产权社会化程度低,难以适应非农领域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及其生产方式突飞猛进的变革,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市场没有,也不可能为合作组织这类企业的产权社会化提供制度空间。最后,应用创新分析方法,针对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演进进行制度解析,对西方农业合作社的制度属性重新定位(在内、外部严苛制度约束下,其具有了多重复合性、高可塑性等属性)并指明其演进、创新的方向。

(2)以美国农业合作社为例,考察西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应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其作用的理论设想予以实证检验,并将该作用命名为农业合作社发展的“踏轮”或“转轮”效应,以说明农业合作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即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并加速了农业劳动者向二、三产业转移。

(3)提出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原则、发展思路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