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不足的成因分析
作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东北地区绵延数千公里的沿边地带拥有良好的发展条件,也具有强烈的发展愿望,但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多数沿边地区存在制约其发展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尤其体现在广大沿边地区与广阔的经济腹地之间联动发展的不足上。总结起来,这种不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域整合联动不足,区域综合发展程度与区域整合程度较低。具体而言,沿边地区与腹地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腹地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力尚不能对沿边地区产生综合性、及时性的影响,沿边地区大多仍处于发展滞后的阶段。第二,产业地域联动不足。从联动方向上看,无论是前向产业联动还是后向产业联动,都面临动力不足的问题。不同地区之间在区域分工、产业协作上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地域间的产业联动不足。人为的区域分割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也制约了产业的联动发展。第三,基础设施建设联动不足。沿边地区与腹地之间的距离较远,缺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物流设施、信息网络等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缺乏整体协调。第四,地区合作交流机制流于“务虚主义”,缺乏实质性的区域联动发展政策支持。各自为政、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合作联动的机制不足,区域内信息、市场、资源分割,区域管理各自为政,利益协调、补偿机制不健全。总之,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的联动发展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总结这些不足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分析联动发展不足的原因。
我国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不足有多方面原因。既有客观自然方面的原因,又有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既有经济社会方面的原因,又有民族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既有国家和地方政府决策的原因,又有国际环境和地区形势的影响。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不足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
发展的不平衡是影响沿边地区与腹地有效联动的重要基础性制约因素。沿边地区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等区位条件复杂,多数分布在山区、林区以及大江大河流域沿线,人口分布稀疏,民族结构复杂,文化差异巨大。同时,沿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承载力不足,最终导致沿边地区与腹地之间发展差距巨大。根据区域经济极化理论等相关区域经济理论,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仍处于要素集聚阶段,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引导,这种发展的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拉大。
对于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经济的联动发展而言,区域内部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沿边地区与腹地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经济差距是一种客观的现实。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首先,经济差异使得资源要素向增长极过度集聚,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条件进一步恶化,循环累积效应的结果使得二者的联动发展越来越难。其次,沿边地区与腹地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使得促进二者联动发展的措施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不相配套的发展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技术资本等条件,不仅不利于消除二者的发展差距,反而会导致沿边地区与腹地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2.中心城市的“增长极”作用不足
实现联动发展,必须有强大的动力支撑。腹地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沿边经济中心城市的增长极作用、沿边地区外国经济中心的带动作用是区域联动发展的三个主要动力源。在我国东北地区,这三大动力源都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
腹地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对于沿边地区与腹地的联动发展非常重要,是最主要的驱动力。但我国东北地区腹地中心城市对沿边地区的辐射力还不足,增长极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中心城市是东北地区腹地经济的核心,在与沿边地区的联动发展上,三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第一,作为中心城市,它们在经济辐射力上对远在边疆的沿边地区的影响力不大;第二,虽然三者都是各自省域内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但三大城市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在地域分工合作体系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与地方经济的联系程度仍有待提高;第三,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基础设施、物流网络建设有待完善,这也制约了它们在促进与沿边地区联动发展中作用的发挥。
沿边地区的中心城市存在增长极作用不突出的问题。我国东北沿边地区缺少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中心,以吉林省的延边州为例,作为大图们江流域国际开发合作的核心区域,这里并没有一个强大的经济中心。延吉市经济总量过小,而图们、龙井等更不能承担起这样的功能。黑龙江省漫长的边界线上分布着众多口岸,但大多规模太小,不能很好地起到国内与国外发展纽带的作用。
与我国东北沿边地区接壤的外国区域也缺乏较大的经济中心。如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以及朝鲜的罗先特区等都是较小的经济中心,区域经济影响力不大。
3.产业结构、发展方式的差异影响经济关联度
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认为,不同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关联性越强、产业联动越多,区域经济的发展联系就会越密切。这一点适用于沿边地区与腹地的联动发展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纽带是产业关联,以及各类生产要素包括资本、技术、人力、信息等的充分流动。只有不断提高沿边地区与腹地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二者的联动发展才成为可能。我国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的产业关联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从各自的产业结构中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差异进而造成不同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同区域间缺乏经济交流,很难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的联动发展关系。
除了产业关联和要素流动的限制外,沿边地区不同的发展方式也影响其与腹地的联动发展。如满洲里、黑河等口岸是能源资源进出口专业型口岸,延吉地区围绕朝鲜族聚居特色建立起消费型经济社会,辽宁丹东依托海陆两型口岸的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建设“大丹东”,等等。沿边地区不同的发展方式意味着其与腹地的联动呈现不同的特点,同时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在其与腹地的联动发展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成为制约二者实现联动发展的因素。
4.利益主体的目标多元化
在区域合作交流中,不同主体的利益协调至关重要。实现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必须有相应的利益协调、补偿机制,而目前这种机制仍然不足。
在沿边地区与腹地的联动发展中,参与的区域主体较多,目标多元化限制了联动发展的进行。例如,辽宁省以发展“大丹东”为目标,突出丹东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东半部分的核心地位,同时谋求在东北“东边道”中发挥关键作用,将丹东建成东北沿边经济发展的龙头区域;吉林省则着力打造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将其发展成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和东北地区新的增长极;蒙东地区和黑龙江省也提出了沿边发展的主要目标,将最具对俄合作潜力的地区打造成外向型的“东北北部沿边经济带”。由此,在东北振兴战略和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各自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三省已经出现互不相同、各自为政的“混战”局面,而在不同省区内部,各级市区之间的利益诉求更是各不相同。由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在目标设定上存在诸多差异,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倾向于强调保持自身发展优势,经济相对落后的沿边地区则强调加快本地发展,这些无疑都增加了联动发展的难度,使多边合作机制难以形成。
5.“行政区经济”长期存在
“行政区经济”不同于利益主体的目标多元化。利益主体的目标多元化是指站在合理的立场上,通过市场公平竞争原则,谋求地区发展的利益最大化;而“行政区经济”更多的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实施,阻碍资源的合理流动,为了自身的发展利益而采取非市场经济行为,从而影响其他区域经济利益的实现,影响区域“帕累托最优”的实现。
区域联动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区域发展梯度转移。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梯度特征,哈尔滨、长春、沈阳等中心城市处于发展的较高阶段,而沿边地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通过鼓励和促进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但“行政区经济”制约了产业梯度转移目标的实现。如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意愿强烈,往往越过市场经济原则采取行政手段发展地方经济,更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区域整体利益的改善。“行政区经济”的广泛存在影响了我国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的联动发展。
6.联动发展的企业主体发育不完善
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不同组织形式和不同生产类型的企业,是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微观主体。只有通过将各种生产要素在沿边地区与腹地之间进行优化配置,企业之间加强联系与合作,实现产业关联互动,才能真正实现沿边地区与腹地的联动发展。而目前我国东北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企业主体发育不完善。
第一,东北地区的产业组织形式以国有企业为主,尤其是中央直属的大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国有企业为主的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产业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产业分工体系,其他企业难以参与到这种分工体系之中,垂直产业链条没有在东北区域内广泛建立。第二,部分国有企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市场经济主体发育不完善,跨地区的产业布局经常受行政力量的干预。第三,民营经济在东北地区发展不足,吉林省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民营经济融资困难、实力有限、投资领域狭窄等问题阻碍了民营企业的成长。第四,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缺乏,影响力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民间组织的协调程度不够,不能承担起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都不利于实现沿边地区与腹地的联动发展。
7.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总量不足
系统论作为一种富有哲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要求全面而不是局部、开放而不是封闭、动态而不是静态地分析沿边地区与腹地的联动发展。边界线以外的外国地区作为系统的一部分具有重要影响。我国东北沿边地区主要与蒙古国、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及滨海边疆区、朝鲜北部接壤,这些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条件复杂多变,与我国的经贸合作基本处于较低级阶段。因此,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总量不足是制约沿边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总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较大的经济中心。如与黑河相对应的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比罗比詹、伯力等都是规模较小的城市。第二,通道建设不足,有限的通道运输能力制约了双边贸易的发展。黑龙江省10多个沿边口岸大多为公路口岸和水路口岸,铁路口岸缺乏,在一类口岸中,仅满洲里、绥芬河为铁路口岸。黑龙江上永久性桥梁建设不足制约了货物通关能力的提高。第三,初级贸易结构和单一贸易方式决定了大的经济中心难以形成,缺乏综合性、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8.传统的沿边开发开放观念与模式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是沿边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我国东北沿边地区在对外开放中对这些理论有着充分的运用。然而,守土固边的传统视角、特殊政治经济环境下的区域限制开发、沿边城市缺乏长远准确的自我定位和单一的沿边地区发展模式,导致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不足,对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的重视不够。
我国东北沿边地区在对外开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放的形式单一,结构雷同,缺乏大经贸的结构框架;第二,口岸商贸是主要的贸易方式,小额贸易与“旅游倒包”占较大比重;第三,对外开放的其他形式和制度安排缺乏,跨国直销、自由经济贸易区和边境贸易的财政、税收配套政策仍不完善;第四,口岸地区主要发挥“二传手”的作用,城市本身的发展壮大进程缓慢,缺乏适度超前的发展规划和长远目标,沿边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