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边缘永远存在,哪怕已经细分的市场
在O2O们陷入强烈的同质化竞争之时,往往更加着重于强调服务体验的口碑效应。又或者认为找到了一个边缘化创新的突破口,需要强调如何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庞大的规模效应,以遏制对手特别是O2O的进入。这都是在传统互联网创业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但未必是O2O创业阶段首先要实现的要点。
那么要想寻找到地图的边缘,就必须有下面三种认知。我们先从边缘是否存在说起。
在外卖O2O最火热之时,另一种外卖模式也一度萌芽,即上门做饭。这其实就是在外卖这种极简的常规订餐模式之外,升级出来的定制化模块,让少部分有宴客需求的人群,在家常菜之外,还能够在自己客厅里实现大厨级料理享受。
只是,这个模式,依然受制于时间、地点和厨师体能所能顾及的范围,要做大,依然很难。但总比在人人都能做的外卖市场上找吃的,好得多。
在边缘化之中寻找更多的边缘,其实并不复杂。这在看似创新已经很丰满的互联网上也同样存在,比如在问答平台乃至科普平台已经很强大,注入百度问答、果壳网都已经相当普及之时,知乎的成功,除了在解读知识的话语上主动引导用户接地气之外,则更多的是在专业领域上超越了果壳的辟谣模式和专家模式,在广度领域则打破了问答上的良莠不齐……
如果在这个角度去思考,你会发现即使是在大家已经探索过千百遍的地图上,其实还有许多“世界真奇妙”存在。
再举个非O2O领域的例子,来说明这个永远存在的边缘吧——影评。
电影评论这个东东,可以看作是一个总体储量探明、竞争者无比众多的领域。无他,这个世界上电影就那么多、就那么长的历史,而有电影开始就有影评,而且几乎人人都可以进入这个领域,想要成功和超越前人,难度不是一般得大。
可就是有成功的。咱举个最近成功的例子——谷阿莫,2015年在电影评论上爆得大名之人。他为什么出名呢?讲故事,用带着台湾口音的话语,用视频剪接的方式来讲电影。
仅仅如此能成功?不大可能。他的路数还有创新的地方,“三分钟看完《鸟人》”、“两分半钟看完《五十度灰》”、“4分半钟看完电影版《暮光之城》1~5集”,还有“9分钟看完18小时电影版哈利波特1~8集”等,是他影评的标题,整齐划一,给人一种既视感。
说白了,就是会有想看的冲动。而最让人心动的,是他将长达小时计算的影片,用大家熟悉的话语,在几分钟内点评完毕,某些片子经过这么一折腾,就“呈现出了烂片本质”。谷阿莫一句话概括梗概的能力已无敌了,如《五十度灰》被谷阿莫概括为“被人揍或是揍人的故事”,《哈利·波特》系列被概括为“男孩读小学的故事”,《消失的爱人》则被概括为“疯子杀神经病逃回变态身边的故事”。
看完上述表述,其实你已经看到了谷阿莫得以成功的地图边缘在哪里——跳出脱离大众的学院派影评(没多少普通人喜欢)、没有任何学术用语(不装高深)、用最市井的语言来精辟点评,形成一种吐槽风的影评。
当然这样的风格之前并非没有竞争者,但谷阿莫还玩了两招,就实现和过去通俗化影评人士的区别了:第一招,哪怕通俗到没底线,但通俗未必就是恶俗,没有底线的吐槽背后,可以是货真价实的高质量点评,等于低开高打的路数;第二招,当然有许多人也是用同样的路数,不要紧,你只有文字,最多图文并茂,我直接用视频+台湾腔hold住就好了,这个以前可真没有。
于是乎,一个细分到极致的市场,再一次被找到了一个细小的边缘,然后反攻、成功。
同理,O2O领域,这样的地图边缘更多,毕竟比起影评来说,O2O的地图,都还是处在迷雾中探索的过程中。
其实,这和前言里说到的,历史著作如何成功地突破边缘是一样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