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近代简史
一 贵族共和国的建立与衰落
16世纪是波兰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波兰外不受邻国入侵,内没有豪强割据或农民暴动,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成功的对外战争也使领土面积不断扩大。
16世纪也是波兰中等贵族的黄金时代。贵族庄园经济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家致富的经济基础。其实,早在14世纪和15世纪,波兰贵族就已经是波兰社会的主宰力量。在雅盖隆王朝最初几位君主和卡齐米日三世统治时期,波兰城镇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到15世纪末,波兰王国的城镇约有500座。随着波兰城市的迅速发展和西欧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工场的兴起,欧洲东西部之间的贸易进一步加强,波兰产品通过陆路和海路运往西欧国家,也从西欧国家进口商品供贵族消费。波兰贵族、市民(商人)和农民均参与对外贸易,但贸易的主导权则由贵族控制。在此背景下,波兰贵族,尤其是中等贵族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等贵族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不愿再甘居王权之下,要求并积极参与国家政权建设。
1505年,波兰贵族在拉多姆(Radom)组织议会,史称“拉多姆议会”。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Nihil novi)。该决议扩大了议会的权限,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波兰开始实行贵族民主制,由王国时期进入贵族共和国时期。
1506年,齐格蒙特一世(Zygmunt I Stary,1506~1548年在位)继承兄长亚历山大一世的王位。齐格蒙特一世在位42年,几乎占了雅盖隆王朝四分之一的时间。他颁布了一系列改革货币、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建立了以兹罗提(Złoty,意为“黄金”)为本位的货币制度。
1548年,齐格蒙特一世逝世,他的儿子齐格蒙特二世(Zygmunt II August,1548~1572年在位)继位。
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在卢布林签订了“卢布林联盟条约”。根据该条约,波兰和立陶宛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波兰-立陶宛联邦(史称“波兰贵族共和国”或“波兰第一共和国”)。波兰贵族共和国实际上是一个包括今天的波兰、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和部分俄罗斯等在内的多民族国家,领土面积达到55万平方公里。波兰成为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幅员辽阔的大国。
齐格蒙特二世死于1572年7月。由于他无子,延续了180余年的雅盖隆家族的王统中断,波兰出现了短暂的王位空缺期。波兰中等贵族和大贵族开始争权夺利,最终决定实行自由选王制。与此同时,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权,贵族们极力主张削弱国王的权力。他们宁可选举容易接受他们条件的外国人当国王,以扩大自己把持的元老院的权限。贵族开始选择在波兰缺乏影响力的外国人当国王,催生了贵族寡头政治。1573年,法国人亨利(Henryk Walezy,1573~1575年在位)被选举为波兰国王。从时间上看,亨利在位两年。其实,亨利的统治非常短暂。他是被选为国王半年后才从法国到达波兰的,居住半年又返回法国。波兰议会又等待了一年,亨利仍不回来,于是视其放弃王位。1575年,波兰议会决定选举齐格蒙特二世的妹妹,即安娜·雅盖隆卡(Anna Jagiellonka,1575~1587年在位)为波兰国王,条件是其必须与匈牙利特兰西瓦尼亚君主斯特凡·巴托里(Stefan Batory)结婚,共治波兰。二人均同意了这一条件,并于1576年完婚。斯特凡·巴托里也成为波兰国王(1576~1586年在位)。从1573年到1795年,波兰共选举了11位国王,其中7位是外国人。
这一时期,统治立沃尼亚(Liwonia,今爱沙尼亚及拉脱维亚的大部分地区)的条顿骑士团分支——立沃尼亚骑士团(Zakonu kawalerów mieczowych)日益衰落,内部起义不断。包括波兰在内的周边国家皆虎视眈眈,企图干预立沃尼亚政局。干预最终演变成一场争夺波罗的海统治权的国际性战争——“立沃尼亚战争”(1558~1583年,史称“第一次北方战争”)。战争的一方是波兰-立陶宛,另一方是俄国。瑞典、丹麦和挪威随后也卷入了这场战争。立沃尼亚战争是波兰和俄国在军事上的一次正面较量。在斯特凡·巴托里的领导下,波兰军队最终大获全胜。立沃尼亚领土分别被波兰、瑞典、丹麦和挪威占领,俄国一无所获。1582年,波兰领土面积达到81.5万平方公里。
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逐渐向北传播,宗教改革浪潮席卷整个欧洲。整个16世纪,波兰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浪潮。波兰天主教会玩忽职守,纪律松弛,贪污舞弊,骄奢淫逸,引起社会的普遍不满。从贵族、市民到城市贫民和农民,波兰社会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但与西欧各国不同的是,波兰市民组织未能发展成独立的经济-政治力量,因此波兰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都是由中小贵族领导的。中小贵族囿于本身的利益(如与天主教会的经济联系),在同天主教会的斗争中表现出摇摆和妥协的态度。最终,贵族的改革不能满足广大市民和农民的要求,支持者渐少,而反宗教改革的势力日渐强大,致使波兰的宗教改革运动半途而废。
1586年,斯特凡·巴托里逝世,波兰王位传到瑞典瓦萨家族(Wazowie)手中。这个家族出身的三位国王,即齐格蒙特三世(Zygmunt III Waza,1587~1632年在位)、瓦迪斯瓦夫四世(Władysław IV Waza, 1632~1648年在位)和扬二世(Jan II Kazimierz Waza,1648~1668年在位)统治波兰长达80余年。1596年,齐格蒙特三世将王宫迁至华沙,克拉科夫只保留作为国王加冕大典举办场所的地位。
整个17世纪是波兰贵族共和国由盛转衰的时期。17世纪初,劳役制庄园经济的繁荣刺激了波兰贵族的贪欲,波兰军队不断向东扩张。1618年,波兰的领土面积达到9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00万。
1620年,波兰与奥斯曼帝国爆发战争(波奥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1699年才告结束。为解决大规模远征的开销问题,贵族加重了对国内平民、农民的盘剥,进而激化了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内部矛盾,破坏了经济平衡和社会稳定:在立陶宛、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地,土地高度集中;在波兰,成批农奴从庄园逃亡,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时有发生。到了17世纪中叶,波兰贵族共和国更是政治腐败,兵连祸结,国无宁日。中央政权与地方豪强之间、各派贵族之间的政治斗争经常演变成激烈的内战。1648年是波兰贵族共和国历史上灾难性的一年。这年的5月,乌克兰贵族博格丹·赫梅尔尼茨基(Bohdan Zenobi Chmielnicki)联合克里米亚汗国(Chanat Krymski,又称“克里木汗国”)和当地农民,发动了波兰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哥萨克暴动”。战乱连年,内忧外患。瑞典瓦萨家族统治期间,由于贵族竭尽全力维护其政治“自由”,波兰贵族民主制开始走向极端化。1652年,波兰议会议员获得了“自由否决权”(Liberum veto)。贵族通过行使自由否决权与国王对抗,致使议会长期处于半瘫痪状态。中央政府无所作为,国家逐渐丧失了防御能力。不久,赫梅尔尼茨基又与俄国合作,引发了“俄波战争”(1654~1667年),使波兰丧失了第聂伯河东岸的大片土地。1655年,瑞典利用波兰内外交困的局面,大举入侵,有历史学家称其为“第二次北方战争”(1655~1660年)。1660年5月,波兰与瑞典签订《奥利瓦和约》(Pokój oliwski),使波兰失去了立沃尼亚的大部分地区和对普鲁士的宗主权。至1667年,波兰境内有数百座城镇被战争摧毁,总人口减少了约1/4。这段惨痛的岁月被后人称为“大洪水时代”。
1669年,米哈乌·科雷布特·维希尼奥维茨基(Michał Korybut Wiśniowiecki,1669~1673年在位)当选为波兰国王。米哈乌病死后,扬三世(Jan III Sobieski,1674~1696年在位)继位。在波奥战争后期,波军在扬三世的统帅下取得了霍齐姆战役(Bitwa pod Chocimiem,1673年)和维也纳战役(1683年)的辉煌胜利,打击了奥斯曼帝国的嚣张气焰,阻止了其在欧洲的扩张。
1697年,萨克森韦廷家族(Wettynowie)的奥古斯特二世(August II Fryderyk Moncny,1697~1706年在位)开始统治波兰。1699年,萨克森、丹麦和俄国联合建立了反瑞典的北方同盟。
1700年,北方同盟对抗瑞典的“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史称“第三次北方战争”)爆发。在“大北方战争”中,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Charles XII)率军侵入波兰,废黜奥古斯特二世,扶持斯坦尼斯瓦夫一世(Stanisław I Leszczyński,1704~1709年在位)为波兰国王。1709年,沙皇彼得一世(Peter I)率军在波尔塔瓦(Połtawa)彻底打败瑞典军队。“波尔塔瓦战役”成为欧洲历史的转折点。自此,瑞典从欧洲列强的名单中消失,俄国则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同年,奥古斯特二世在俄国的帮助下夺回王位,并于1709~1733年在位。尽管如此,波兰已元气大伤,逐渐成为俄国的附庸。1721年,俄国和瑞典在芬兰签订《尼斯塔德条约》(Pokój w Nystad),波兰虽为战胜国,却被拒之门外。由于长期战乱导致波兰全国人口减少近30%,经济凋敝,万业萧条。不仅农民的生活朝不保夕,而且连中小贵族也日渐贫困。与之相反,波兰大贵族仰仗外国势力,依然控制着议会等国家要害部门,贪污贿赂,卖官鬻爵,彼此争斗不休。
1733年,奥古斯特二世在华沙病逝。在俄国的支持下,其子奥古斯特三世(August III,1734~1763年在位)被选为波兰国王。而同年,斯坦尼斯瓦夫一世则在法国的支持下再次被选为国王。一国不容二主,最终斯坦尼斯瓦夫一世被俄国和萨克森联军赶出波兰,奥古斯特三世成为波兰唯一的统治者。尽管在位长达30年,奥古斯特三世并不关心波兰事务,政务多交他人处理,波兰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无政府状态。同时,波兰的内政开始被俄国控制。
二 国家被瓜分与波兰人民的反抗斗争
18世纪下半叶,波兰贵族共和国犹如倾斜的大厦摇摇欲坠。
1763年10月,奥古斯特三世逝世。1764年9月,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Eкaтеpинa II)把昔日情人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Stanisław August Poniatowski)扶上华沙的王座。1764年11月,斯坦尼斯瓦夫二世(Stanisław II August,1764~1795年在位)被正式加冕为波兰国王。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本意是扶持一个与奥古斯特三世一样的傀儡,以便控制波兰,但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却致力于波兰的复兴。在其统治初期,斯坦尼斯瓦夫二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因受到国内保守派贵族和外国势力的双重反对,收效甚微。
1768年,波兰国内反对势力成立巴尔联盟(Konfederacja barska),举兵对抗国王和俄国,史称“巴尔联盟战争”。联盟军获得了法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支持。斯坦尼斯瓦夫二世曾试图以和平手段平息叛乱。但在经历了被废黜和绑架后,他选择投向俄国。1772年,战争以国王军的胜利告终。而俄国、普鲁士和哈布斯堡君主国以恢复波兰国内秩序为名,占领了波兰的部分领土,史称“第一次瓜分波兰”。这次瓜分令波兰失去了约2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788年9月,斯坦尼斯瓦夫二世成功组建波兰联邦议会。该议会开展活动前后约4年,故被称为“四年议会”(Sejm Czteroletni)。1791年5月3日,“四年议会”通过了波兰第一部成文宪法——“五三宪法”,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取代了贵族民主制。
“五三宪法”的出台,激怒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并引发了欧洲封建保守势力的普遍恐惧。1792年5月,俄波再次爆发战争。在战争中,普鲁士背弃“普波同盟”,使波兰腹背受敌。波兰国内的反宪法势力更是结成塔戈维查联盟(Konfederacja targowicka),借助俄国力量对抗国王。同年7月,斯坦尼斯瓦夫二世轻信了俄国保障波兰领土完整的承诺而投降,保卫宪法的阵营崩溃,许多改革派领袖和将领流亡国外。最终,“五三宪法”也被废除。但俄国的贪欲大大超出了塔戈维查联盟和斯坦尼斯瓦夫二世的预期。1793年,俄国与普鲁士联合夺走了波兰30.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史称“第二次瓜分波兰”。
1794年,波兰将领塔德乌什·柯希丘什科在克拉科夫发动了反抗俄国和普鲁士的起义,史称“柯希丘什科起义”。起义初期,波兰军队取得了一些胜利,塔戈维查联盟的许多成员遭到逮捕和处决。但是,随着俄国援军的不断抵达,波兰军队挽救国家的最后一搏终告失败。1795年,俄国、普鲁士和哈布斯堡君主国占领波兰全境,斯坦尼斯瓦夫二世被迫退位,波兰从欧洲版图上彻底消失,史称“第三次瓜分波兰”。
斯坦尼斯瓦夫二世作为波兰“末代”君主,一生充满争议。他在位的31年是波兰救国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进步与保守、改革与反改革、外国干涉和反干涉激烈斗争的时期。虽然作为“五三宪法”的起草人之一功劳巨大,然而,他对于国内保守派和外国干涉的态度过于软弱、摇摆,使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改革都化作泡影,并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山河破碎,国家沦亡。波兰人不堪外国统治,他们企求解放,向往自由。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波兰人民一直没有放弃重建国家的希望,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解放事业前赴后继,武装斗争风起云涌。
波兰人曾把复兴祖国的希望寄托于拿破仑·波拿巴。为获得拿破仑的支持,由流亡海外的波兰人组成的波兰军团跟随法军南征北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1807年,拿破仑进军东欧,在当年波兰的领土上建立了一个面积约为10.3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华沙公国(Księstwo Warszawskie),由萨克森国王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一世(Fryderyk August I,1807~1815年在位)兼任华沙公爵。华沙公国虽然是法国的附庸,但在波兰人心目中却是复兴祖国的基地。波兰人相信,只要拿破仑继续取胜,波兰将得以光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10万波兰人随拿破仑进军沙俄。然而,拿破仑最终从俄国败退,华沙公国随之覆灭。1815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三国在维也纳会议上对华沙公国进行了瓜分。俄国在所获领土上建立了波兰王国(Królestwo Polskie),国土面积约为12.85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330万。沙皇亚历山大一世(Alexander I)在华沙被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王国军队总司令则是沙皇的弟弟康斯坦丁大公(Konstantin Pavlovich)。同年11月,亚历山大一世签署了“波兰王国宪法”,波兰王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自治国家。
1825年,尼古拉一世(Nicholas I)成为新沙皇兼波兰国王,但他拒绝承认“波兰王国宪法”,并在波兰王国境内推行高压独裁统治。尼古拉一世的政策引发了波兰民众的反抗。1830年11月,在华沙爆发了武装起义,史称“十一月起义”。起义得到了波兰各地的响应。1831年1月,波兰王国议会宣布罢黜尼古拉一世的波兰王位,正式向俄国宣战。尽管热情高涨,起义军的力量却不能与俄军抗衡。1831年10月,最后一支波兰军队投降。起义失败后,尼古拉一世颁布了《波兰王国组织法》(Statut Organiczny dla Królestwa Polskiego)。该法取消了波兰王国的自治权,并废除了波兰王国宪法、议会和军队。
更大的压迫往往伴随着更多的反抗。1846年,波兰贵族在俄国、普鲁士、奥地利共管的克拉科夫发动了武装起义,史称“克拉科夫起义”(Powstanie krakowskie)。同年,奥地利政府怂恿加利西亚农民掀起反对波兰贵族的暴动,以对抗克拉科夫起义,致使近千名贵族和地主毙命,史称“加利西亚屠杀”(Rzeź galicyjska)。在奥地利军队和农民的两面夹击下,克拉科夫起义失败。
1848年,革命风暴席卷欧洲,史称“人民之春”。以波森(Posen)为中心,波兰人在普鲁士占领区再次展开武装斗争,即“大波兰起义”(Powstanie wielkopolskie)。1848年后,在奥地利和普鲁士占领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封建制度受到冲击。只有在沙俄殖民统治下的波兰王国没有经受革命洗礼,依然保留着农奴制度。
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欧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达到高潮。19世纪50年代后期,波兰王国出现了由青年学生组成的革命小组。1861年秋,波兰形成了两个寻求独立的政治团体,一个是代表农民和工人阶层的主张武装斗争的“红党”(Czerwoni),另一个是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主张使用外交手段获得独立的“白党”(Biali)。“红党”于1862年5月在华沙建立了中央民族委员会(Komitet Centralny Narodowy)。
1863年1月22日,中央民族委员会发动起义,史称“一月起义”。中央民族委员会宣布自己是波兰临时政府,并颁布了革命宣言:所有波兰儿女,不分信仰和民族、出身和地位,均是自由平等的国家公民。农民耕种的土地,无论是租用或劳役换得,将从此无条件地为其所有,同时地主可从国库中得到补偿。宣言主张废除农奴制,号召波兰和立陶宛人民参加起义,推翻沙皇统治,为建立独立、民主的波兰而斗争。参加起义的少地和无地农民将获得3莫尔格(Morga)的土地。该宣言被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评价为“东欧历史上最激进的革命纲领”。
除波兰王国外,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和俄罗斯西部等地也纷纷爆发了起义。2月,沙皇开始派遣增援部队围剿起义军,各处的起义遭到残酷镇压。1864年,因双方力量相差悬殊,坚持了一年多的起义最终失败。
起义失败后,俄国对波兰军民展开了大规模的报复行动。大批起义者被处决,上万人被流放至西伯利亚。同时,波兰王国被并入俄国,地位降为行省,并更名为“维斯瓦边区”(Kraj Nadwiślański),由沙皇任命的总督管理。俄语成了边区的官方语言,政府、法院和学校皆禁止使用波兰语。俄国政府开始在边区强行推广东正教,打压天主教徒和犹太人。
1864年,沙俄宣布在“维斯瓦边区”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了自由和少量土地,大量小贵族庄园宣告破产,大批人口开始从农村流向城市。俄国和“维斯瓦边区”间关税的取消和铁路运输的发展,刺激了“维斯瓦边区”的商品经济,也刺激了外国资本,主要是普鲁士和法国资本在“维斯瓦边区”的投资。资本主义经济在昔日的波兰王国内快速发展,新的工业城市不断涌现,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也开始发生改变。
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波兰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贵族阶级的地位下降,农民和市民的地位上升,工人运动逐渐兴起。1882年,波兰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无产阶级党”(Proletariat)诞生。该党先后领导过多次成功的工人运动,最著名的当属1883年4月的日拉尔杜夫(Żyrardów)8000名工人大罢工和1892年5月的罗兹大罢工。1883年和1884年,沙皇政府逮捕了大批无产阶级党成员,其中包括无产阶级党的缔造者路德维克·瓦伦斯基(Ludwik Waryński)。1889年3月2日,瓦伦斯基死于狱中。
伴随工人运动的发展,众多新兴政治团体,如波兰联盟(Liga Polska)、波兰社会党(Polska Partia Socjalistyczna, PPS)、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Socjaldemokracja Królestwa Polskiego i Litwy, SDKPiL)、波兰农民党(Polskie Stronnictwo Ludowe, PSL)、全犹太工人联合会(简称“崩得”, Bund)等相继成立。
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在壮大。1897年,波兰联盟改组为国家民主党(Stronnictwo Demokratyczno-Narodowe, SDN),试图采用法律、外交等和平手段改善波兰现状。由于国家民主党主张与俄国、普鲁士、奥匈帝国等国政府合作,其与波兰社会党等支持武装斗争的无产阶级团体长期处于对立状态。
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波兰地区的工业体系中,纺织业规模最大。外国资本则主要集中在煤矿和冶金工业。垄断组织开始出现,并控制了重要的工业部门。由于工业的发展,波兰地区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随着农用机械和化肥的推广,波兰的农作物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20世纪初,俄国工业也迎来了迅速发展时期。为避免竞争,沙皇对波兰工业实行歧视政策,引发波兰资产阶级,尤其是中小资产阶级的不满。
1901~1903年的经济衰退和1904年开始的日俄战争,使波兰人民的生活条件急剧恶化。华沙、罗兹等地的工人纷纷举行罢工。从1905年1月起,波兰社会党、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及“崩得”等三个主要的工人政党开始组织波兰各地工人举行游行示威。5月1日,华沙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五一总示威”。俄国政府使用武力镇压游行,波兰多地发生大规模流血事件,全面冲突一触即发。6月22日傍晚,愤怒的罗兹工人开始建筑街垒,袭击俄国巡逻队。6月23日,罗兹工人正式发动了武装起义,史称“罗兹六月起义”。其间,罗兹所有的工厂、商店、学校和公共设施被迫关闭。6月24日,俄军增援到达,工人的主要阵地失守,大多数街垒被摧毁。同时,原本支持起义的国家民主党突然倒戈,使工人实力大为削弱,加速了起义的失败。
1905年8月,沙皇政府为了平息革命,宣布国家杜马召开会议,实行民主。国家民主党对此表示欢迎,并上书沙皇请求赐予波兰“广泛的自治权”。但多数工人政党坚决抵制国家杜马。9月,俄国同日本签订《朴次茅斯和约》,日俄战争结束,沙皇得以全力应付国内的革命。10月25日,莫斯科铁路工人罢工发展为全俄总罢工,波兰工人也紧随其后举行了大范围罢工。波兰各地的农民也加入了反抗的行列。他们开始拒绝交纳赋税,抵制沙皇当局的命令,销毁沙皇的标记。他们组织民兵,成立农民委员会,宣布恢复使用波兰语。同年冬,波兰无产阶级成功地建立了两个短暂的社会主义政权,即奥斯特罗维茨共和国(Republika Ostrowiecka)和扎格温比奥夫斯共和国(Republika Zagłębiowska)。
11月10日,沙皇宣布“维斯瓦边区”进入战时状态,禁止一切游行和集会,并增派军队,加强对革命的镇压,大批工人遭到逮捕和枪杀。一时恐怖笼罩着波兰。为了减少伤亡,工人不得不停止罢工。12月1日,沙皇政府宣布取消战时状态。
12月7日,全俄总罢工发展成为莫斯科武装起义。不久,起义失败,俄国政府发起反扑。沙皇再次宣布国家进入战时状态,不断派出讨伐队追捕革命者,并向农民加收捐税。直到1907年,波兰地区的反抗活动依然时有发生,但随着俄国本土革命的失败,波兰的革命也最终归于失败。
1905~1907年的革命虽未能成功,但大幅削弱了沙皇在波兰地区的统治。沙皇不得不做出让步,允许在波兰学校使用波兰语,并放宽了对宗教活动的限制。
由于工人的不断加入,波兰的工人政党得到壮大,其中,波兰社会党、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的党员人数从革命前的几千人分别增加到4万和3万人。无产阶级已成为波兰独立斗争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