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解读身边有趣的经济学现象
——经济学就在你身边,而且很有趣
市场经济是惟一自然、合理和能够带来繁荣的经济,因为它是惟一能反映生活本质的经济。生活的精髓就在于它无穷无尽和神秘多样,因而,就生活的完美性和变幻性而言,任何中心人物的智慧都无法加以涵盖和设计。
——维克拉夫·哈韦尔
1.装在方盒子里的牛奶,装在圆瓶子里的可乐——成本效益
当你逛超市的时候,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软饮料,不管它是玻璃瓶还是铝罐子,它们都是圆柱形的,而牛奶似乎都是装在方形的盒子里。为什么牛奶要装在方形盒子里,而其他饮料,却要装在圆柱瓶子里呢?
据分析,可乐等软饮料和啤酒、酱油等液体商品,用圆形瓶装更不易被破坏。由于瓶子本身的内压小,和方形容器比起来也更不容易变形,所以厂商大多选择圆形包装。牛奶是需要保鲜的饮品,在售卖时必须放在制冷设备中摆放,如果用圆形瓶子装牛奶,就会占用更多的货架空间,运营成本也相对较高。而用方盒子包装牛奶,就可以节省空间,从而提高牛奶的效益。
在一项针对消费者的调查中,人们普遍认为,像可乐、果汁这种可以直接饮用的饮料,用圆形容器盛放,喝起来更加方便,而牛奶等不会被直接饮用的饮料,则大可不必放在圆瓶子里。
为什么要把牛奶装在方盒子里,把可乐放在圆瓶子里?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容器的特性,或者消费者的习惯得出答案。而当我们用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时,我们又可以发现新的答案。
成本效益分析,指的是将投资中可能发生的成本与效益归纳起来:利用数量分析方法来计算成本和效益的比值,从而判断该投资项目是否可行。
在选择用什么容器来装可乐或者牛奶的时候,生产厂商不仅需要注意到产品使用的方便性,更要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是否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
在乘坐电梯时你会发现,有的电梯里按键上有专门为盲人打造的盲文。生产厂商之所以会这么做,完全是因为生产这种电梯的收益,远远大于其合理预期的收益。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只有当新功能可以为产品带来更多收益时,生产厂商才有动力为产品增加新功能。
每一件成功的产品都告诉我们,产品设计既要包含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易于竞争的需求。简单来说,就是产品设计必须在两者之间实现平衡。
就此我们可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装牛奶和装可乐的瓶子形状不同。一般情况下,圆形被认为在节省材料的同时,还更易于制造且不易破坏的科学包装方式。
因此,可乐等软饮料放在圆形瓶子里,能够为生产厂商节约更多成本,增加更多收益。同理,方形盒子装牛奶等需要保鲜的液体,可以为生产厂商缓解因保鲜不当而带来的损失,也是减少其成本的一种方法。
此外,圆形瓶子中的软饮料大多摆放在超市开放式货架上,其运营成本很低。而牛奶等需要保鲜的饮料则需要放在冰箱中,保持制冷状态。所以说,牛奶的运营成本相对较高。方形盒子的设计恰好可以节约冰箱空间。牛奶占据的空间小了,运营成本在一定程度下也更低了。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圆形瓶子还是方形盒子,都是生产厂商根据成本效益计算的结果。
2.飞机起飞前的座位,只卖一块钱?——边际成本
某家航空公司,有一架客机额定载客人数是100人,飞机飞行一次的成本是5万元,相当于平均每人的成本是500元。但在客机起飞前4小时,这架客机只卖出95个位置,这个时候会有少量人带着捡漏的心理在机场寻求特价机票,而为了确保飞行成本,剩下的5个位置应该怎么定价卖出去呢?看到这里很多人认为以500元的平均成本出售即可。但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
飞行的成本是5万元,不管目前100个座位是否全部售出,飞行成本已经被购买机票的95个人分平均分摊了,因此那些在飞机起飞前购买特价机票的乘客对于此次飞行成本而言,几乎没有增加。因此,夸张来说,飞机起飞前的低价机票具体价格可以低至1元,这个理论是合理的。
一元钱的机票,航空公司会不会赔本呢?事实上,一元机票的背后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在发挥作用。
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的产量随即而增加的成本。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得的收益。边际收益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需进行边际分析的问题。比如,7-11便利超市都是24小时营业,而不是早8点到晚9点营业。从经济学上考虑:24小时营业当然要额外花费一些成本,但是也会有一定的额外收益,只要额外的收益比额外成本高便可以。
从经济学来分析这种现象,说明商品有两种价格,一种是它的生产成本,一种是消费者愿意花费的价格。前者在商品的边际成本线上,而后者则在消费者的需求线上。这两种价格彼此独立,相互不影响。企业应该清楚一个道理,即价格应该在边际成本上,边际成本就是在一定产量水平下,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额的变动数,可以判断增、减产量在经济上是否更划算,这样的定价可以避免浪费,让商品得到最大的产出。
比如,生产100个移动电源的成本是5000元,每个移动电源壳的成本是50元。若生产101个移动电源,其总成本为5040元,那么增加一个移动电源的成本为40元,边际成本即为40元。当移动电源产量未达到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减,当移动电源产量超越一定限度时,就转而递增。所以,当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入高于边际成本时就是合算的;相反,如果低于边际成本就是不合算的。因此,计算边际成本对制定产品决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的收入都不能低于边际成本,否则就会出现亏损;只要增加一个产量的收入高于边际成本,即使低于总的平均单位成本,也会增加利润或减少亏损。计算边际成本对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产量增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将为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产量。所以说,考虑边际成本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最大盈利。
3.为什么女装扣子在左,男装扣子在右——习惯经济
每天我们都要穿戴整齐,然后才能自信满满地开始一整天的打拼。但是,你可能还不知道,你的衣服扣子还有好多玄机。比如,女装的衣服扣子在左边,而男装的衣服扣子在右边。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还要从男女装的发展史说起。
17世纪,扣子刚刚问世的时候,只有有钱人的外套上才钉扣子。按照当时的风俗,男士自己穿衣服,女士则由仆人负责帮其穿衣服。女士衬衣上的扣子钉在左边,更为方便伺候女主人的仆人们。男士衬衫的扣子在右边,不仅因为大多数男人是自己穿衣服,还因为用右手拔出挂在左腰上的剑,不容易被衬衫给兜住。
现在,还需要仆人伺候穿衣的女士已经寥寥无几,为什么女装的扣子依然留在左边呢?因为,规范一旦确立,就很难改变。既然所有女装衬衫的扣子都在左边,如果有哪家制衣厂商想要把扣子放在右边,就是非常冒险的行为。毕竟,女士们早已习惯了从左边扣扣子,一旦扣子换边,培养新习惯并不容易。
女装衣服扣子在左边,男装衣服扣子在右边;可乐装在圆瓶子里,牛奶装在放盒子里;笔记本电脑能在任何国家供电标准下运作,其他电器却不能;打开冰箱,冷藏会亮灯,冷冻不会亮灯……仔细体会才发现,原来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所处的状态其实都别有深意。
当每件事物都以一种常态呈现时,我们就会形成习惯。一旦发生改变,我们就会感到惊异,之后就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事物的改变。久而久之,这种态度和处理方式,似乎就成了我们对待事物的一贯原则。
从经济学角度看,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状态,最终会对我们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而这就涉及到“习惯经济”的概念。
习惯是人们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用经济学的观点看,一个人或者一个集体的习惯都可能直接或间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理解习惯经济的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产品供与求之间的协调关系。比如,自从17世纪纽扣出现之后,女装上衣的扣子就在左侧,男装上衣的扣子就在右侧,在传承与沿袭中,人们逐渐适应这种模式,没有人愿意去改变,也很少有人习惯改变。
所以,成衣制造商们宁肯中规中矩地生产大众普遍认可的服装模式。虽然,标新立异地改变扣子的位置有可能会让产品看起来更具创新感,但成衣制造商们也都了解,大众市场才是其赢得收益的关键。
在商业活动中,准确地捕捉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也是拓展业绩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护肤品或化妆品柜台前,许多产品促销者都会紧抓女性消费者想要提前体验的心理,并为此特别为顾客设立体验专柜,准备试用产品。就这样,顾客在试用之后,大部分会选择购买产品。
像这种体验式的消费在商场超市中还有很多,比如试吃、试用、试玩等,商家之所以愿意让用户去体验,就是出于对习惯经济的考量。
4.麦当劳旁边为何总有肯德基——纳什均衡
有一家公司,拥有半条街的门面房,平时这些门面房作为公司产品销售的门店。可是由于公司业务不景气,店面十分冷清。于是,公司决定把门面对外招租。
有一对小夫妻,率先租了一个店面,开了一家饺子馆,没想到生意特别红火。渐渐地,许多小吃店聚集到这条街上。没过多久,这条街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吃一条街。
看到租房人的生意如此火爆,这家公司便动起脑筋来。最后,公司决定收回租出去的门店,赶走所有在这里经营小吃生意的人。然后,自己经营起小吃生意来。谁承想,才过一个月,这条街又变得冷冷清清了。之前来来往往的客人,最后全都不再光顾。公司的效益也变得极差。自己经营反而没有对外出租挣的钱多,公司的管理者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就找了一个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请教。
专家听了,微笑着对管理者说:“如果你去吃饭,是去一个只有一家餐馆的街上吃,还是去一个有十几家餐馆的街上吃呢?”
管理者说:“当然去餐馆多的地方吃,可以选的店也多些啊。”
专家听了,微微一笑说:“那你的公司垄断了整条街的小吃生意,与在同一条街上只有一家餐馆又有什么不同呢?”
管理者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要有竞争力才有活力。回到公司,他迅速缩减了自己公司的门店,只留下一家店做生意,其他店铺全部对外招租。后来,这条街的生意才逐渐又恢复往日的火爆场面。
纳什均衡是美国数学家纳什提出的,其指的是在这一均衡下,每个参与者都确信,当其他人不改变策略时,自己此时的策略是最好的。如果某个人单独改变策略,偏离目前的均衡位置,那么他的支付将会降低。简单来讲,纳什均衡状态就是市场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一种稳定局面。
纳什均衡在现实生活中也很普遍,以麦当劳和肯德基为例。我们都知道麦当劳与肯德基在产品口味和价格上并无太大差别。如此一来,消费者在选择麦当劳或是肯德基时,最先考虑的就是距离问题。如果两家店都希望能够离消费者更近一点,那么它们的店铺应该开在哪里更合适呢?
假设一条1000m长的街道为AB,街道的最左端的起始点是A,最右端的终结点是B,那么对顾客而言最理想的商店位置是怎么样的呢?以街道1/2处为中心点,显然是麦当劳和肯德基其中一家在街道1/4处开店,另一家在街道3/4处开店,这样既方便了这条街上任何一个地点的顾客,又能确保麦当劳和肯德基各自包揽一半顾客的生意。
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麦当劳与肯德基两家的产品存在一定的同质性,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它们都不会甘心这种平均主义,它们都想比对手得到更多客流量。于是,麦当劳与肯德基都选了在1/2处开店,从而可以不流失任何顾客。因此,两家店就凑在一起了。而那种原来双方各占1/4位置的分配并不是一种稳定的配置。
麦当劳与肯德基所选择的就是纳什均衡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谁要单独移开一点就会丧失这一点市场份额,所以谁都不愿意偏离中心的点。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只有两家店铺紧挨在街的中心位置开张才是最稳定的“纳什均衡”。
5.为什么要“自相残杀”——价格战
美国费城西部的某个小城,一条街上开了两家布店,而且两家店铺还是门对门。因为这两家店卖的布料相同,所以两家店的老板经常争吵,打价格战更是常事。
某天,一家店门口挂出“床单特价,仅售6美元”的牌子,另一家就立刻打出“本店只售5.9美元”的宣传语。
两家店的老板谁也不服谁,于是就不断降价,直到一家承受不住为止。而那家店的老板就会到街上骂赢了的老板,埋怨他不赚钱也要赢他,简直就是疯了。
就这样,小城里的人都越来越喜欢到这两家店买布料,因为每次他们打完价格战,顾客就能买到非常便宜的布料。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三十几年,直到其中一家的老板因病去世,另一家老板也退休,“战争”才算结束。
然而,没过多久一个让全城震惊的消息传出,原来这两家布店的老板居然是亲兄弟!他们利用价格战抛售滞销的布料,而且还成功运作了一辈子。
经济学上认为价格战就是商家或品牌之间,为了实现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打击竞争者、清理库存等目的所采取的降价竞争。
在商品经济如此繁荣的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很多商品都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在这种买方市场环境下,消费者挑选产品的机会更多,对产品的质量、价格等方面也要求更高。相对于企业来说,他们面对的关于技术、质量、价格等方面的竞争也更激烈了。于是,商超甚至各大网络平台经常会出现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其中价格战最为常见,也最为有效。
在商业竞争中,产品的技术、质量、服务等方面都是重要的竞争因素。但为什么很多商家乐此不疲地选择“自相残杀”的价格战呢?
事实上,商家大打价格战的根本目的是赢取更多利益。这其中,有的商家通过价格战,清理库存实现销售,而有的商家则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为未来市场销售赢取更大空间。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如何运用价格战才能实现最好的效果呢?
据调查显示,产品或服务的降价幅度在8%~15%之间的时候,企业获得较高的利润。但是,在企业决定加入价格战前,一定要对自身情况和市场环境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千万不可冲动行事。否则,只会得不偿失。
在价格战中,存不存在最后的赢家呢?对此经济学家认为,价格战的最终受益者是消费者。当商家不再打价格战时,消费者即将面临的很可能是企业的垄断。据悉,商家在垄断市场后,可以轻易提高产品售价,而这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所以说,价格战的意义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扰乱市场行为,价格战的存在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6.青菜涨价,腌菜热卖——替代效应
2009年岁末,一场大范围降雪让各地青菜的价格狂飙猛涨。然而,随着青菜价格的上涨,买菜的人却开始减少。据卖菜的摊主说,虽然青菜价格迅速攀升,但整体销量却不如正常天气下卖菜赚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就在青菜价格大涨的时候,习惯于精打细算的消费者早已将目光放在了价格稳健的腌制蔬菜上。“蔬菜涨得凶,腌菜价格没有变动。一年到头都可以吃到新鲜蔬菜,偶尔换换口味也不错”很多精明的消费者都是如此想的。于是,腌制的萝卜、雪菜、梅干菜等都卖得不错,风头明显超过了平时颇受青睐的新鲜蔬菜。不过,当天气好转,蔬菜价格恢复平稳之后,人们又开始大量采购新鲜蔬菜,而腌制蔬菜则又被“打回冷宫”。
青菜涨价,引发腌菜热卖的现象,是经济学上的替代效应在发挥作用。经济学家曼昆曾经用一个充满趣味的真实案例来说明替代效应:“现在百事可乐的价格比之前低了,我少买了一个披萨就能够买到更多的百事可乐。”也就是说,百事可乐降价后,披萨的价格相对高了,所以,消费者会放弃部分或全部披萨,从而买更多百事可乐。
经济学上普遍认为替代效应是因为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从而导致其他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动,并令消费者在维持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对其他商品的需求量发生改变。就像曼昆的案例中,百事可乐便宜了,披萨的价格没变,但是在降了价的百事可乐面前,披萨好像变得更贵了一样。如此一来,消费者就会买更多的百事可乐,而少买或者不买披萨。
生活中,替代效应的存在还是十分普遍的。比如,生活用品大多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我们从经济实惠的原则出发安排生活。白菜贵了多吃萝卜,大米贵了多吃大饼。买不起真名牌,用仿名牌替代。有时替代效应与价格无关,比如发生禽流感后,鸡蛋和鸡肉就很少有人买,用猪肉、牛肉等来替代。
越是难替代的物品,价格越是昂贵。比如古董,因为其不可再生,所以具有不可替代性。此外,价格高昂的艺术品,也很难找到替代品,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那些价格低、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则很容易被替代,如日用百货、日常食物等。
在职场上,那些具有高素质、高能力、高技术的员工,老板总会对他们青睐有加,升职加薪也再平常不过。然而这样的人不可多得,找到一个同样能力的人来替代又非常不易。而普通员工则不同,他们的“替代品”有很多,一个人不愿意干,可以替代的人多得是,因此常常会面临失业危险。而对于这些容易被替代的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努力提升自身修养和能力,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
其实,不仅仅员工会被替代,在商业竞争中,每一种商品也都有可能被竞争品所替代。所以说,一种商品想要拥有市场,不轻易被同类商品替代,就一定要拥有独特的优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还是渠道优势,都必须具有一定的优势才能不被替代,不被市场淘汰。而商家更应该了解替代效应的微妙,不断推陈出新,使产品独具特色,就是要让别人无可替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7.为什么价格越贵,越要买——吉芬商品
有个美国人,在亚利桑那州一处非常知名的旅游景点,开了一家专门出售印第安饰品的珠宝店。
有一年,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珠宝店顾客盈门,生意十分红火,各种价格昂贵的宝石首饰都卖得很好,老板十分高兴。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老板发现,在众多饰品中,那些价格低廉、光泽莹润的绿松石总是无人问津。为此,他十分苦恼。
为了尽快出手这些珠宝,老板把绿松石摆在最明显的地方,让店员进行强力推销,可结果还是无人问津。最后,老板只好做出亏本处理掉这批绿松石的决定。在外出进货之前,他很无奈地给店员留下了一张纸条:“所有绿松石珠宝,价格乘二分之一。”
巧合就这样发生了。收到纸条的店员,匆忙看过纸条,便将绿松石饰品的价格全部提价。自此之后,绿松石便成了这家珠宝店的招牌货。当老板进货回来,得知绿松石的售卖情况后,才明白,正是店员将“乘二分之一”看成“乘二”的失误,成就了绿松石的走俏。
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人们的需求量就会越低。可是,为什么绿宝石的价格越高,人们越是要争相购买呢?想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要了解吉芬商品这个经济学概念。
吉芬商品的概念源自爱尔兰学者罗伯特·吉芬发现的一个现象:
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后来,罗伯特·吉芬分析发现,在闹饥荒的特殊时期,生活必需品价格上升,人们的收入却在减少,相对便宜的土豆变成了人们的首选食品。于是,人们对土豆需求量增加,导致土豆价格增长比其他食品增长更快。为了纪念吉芬,人们便把这一现象称为吉芬商品。
在现实生活中,吉芬商品现象很常见。比如在竞争激烈、物价居高不下的北京,不管你是市中心还是郊区,租房的价格都是日渐攀升的。通常情况下,房租越高,人们对居住环境较差的郊区房子需求应该越少,但事实上,在北京很多人选择到郊区租房。因为,相对市中心的房租来说,郊区的房租还是要便宜很多的。这也就形成了郊区房租升高,需求增加的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原理经常会被商家利用,比如,为了迎合具有支付能力的高消费群体,商家经常会推出一些精装高价的礼盒,诸如上万元一盒的月饼、几千元一箱的大闸蟹礼盒,价格越高人们越是争相购买,这就是利用人们的虚荣心理。
那么,为什么有些东西越贵,人们越愿意去购买呢?经济学家认为,吉芬商品现象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反常现象,是需求规律的例外,但它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我们无法避免与回避的。
比如,下雨天,地铁口的雨伞虽然要比平时贵一点儿,但其销量却在上涨,这其中的关键不是价格,而是天空中的大雨,行人需要雨伞来遮风挡雨,对雨伞价格就不敏感。此时,只要价格不是太过离谱,人们就会购买。试想一下,如果雨并不是很大,人们能够赶到商店去买雨伞,小贩们的高价雨伞自然就无人问津了。
事实上,吉芬商品现象的存在并不是对供给与需求定律的否定,而是让需求定律变得更加完善。
8.女大学生为什么都急着嫁人——失业
最近几年,每年过完年,就到了高校毕业生拿着简历奔走于招聘会的时节,其中很多女大学生并不着急找工作,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找对象上,她们觉得这样可以避免就业难题,从此过上舒服的家庭生活。校园中的“急婚族”“毕嫁族”就这样出现了。
除了家长和朋友介绍,上网成了急婚族寻觅男朋友的重要途径。在很多论坛上,你可以看到这样的帖子:“未婚女,23岁,研究生在读……觅28岁左右,月薪2万以上,有车有房……”这些“急婚族”女生认为直接找个条件好的丈夫,既可以省去找工作的麻烦,又可以少奋斗很多年。
在某高校即将毕业的女生宿舍门外,有一副对联:上联——找工作找好工作,下联——找老公找好老公,横批——噢耶!
每到毕业求职的旺季,总有一些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许多毕业生刚刚离开校园大门,立刻就步入失业大军。找工作的不容易和失业的巨大压力,正是女大学生宁愿不找工作,而选择直接嫁人的原因。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人们都期望社会能实现充分就业,而不愿意看到大规模的失业。随着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入开展,就业问题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消失,社会才算实现了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社会经济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与充分就业相比,人们对失业威胁的关注度更高。在经济学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获得报酬而工作,但还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就被认为是失业。失业率是劳动人口里符合失业条件者所占的比例,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
失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意失业。失业者虽然可以拿到一定的失业救济金,但其数额少于就业时的工资水平,因而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促使其重新就业。从这一点来说,不少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合理的失业率及其失业现象的存在,是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之一。但是,如何确定具体的失业人员数量是比较困难及复杂的。因为,在我国农村存在大量的隐形失业人口。
在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发展放缓的大环境下,失业的情况虽然无法避免。但是,盲目地选择当“急婚族”“毕婚族”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无论面对何种情况,大学毕业生还是应该对自己有明确的认知,在职业发展中逐步学习,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合格的职场人。
当然,想要避免“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首先,积极学习课外知识。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根据社会现实,选择性地补充学习并掌握一些能够提升个人基本能力的知识与技能,如人际交往、自信心等方面的锻炼。
其次,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目前的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给人一种错觉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过剩!实际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大学生比例要低很多!之所以在中国大学生难找到工作,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如果大学毕业生能够降低对待遇的期望,或者愿意从基层的工作干起,那么,就业的机会一定会提高很多,女生的工作同样也就不会这么难找了。
再次,提前实习多接触社会。提前走进不同的工作单位,通过实习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最后,积累人脉资源。当你拥有个人品牌时,你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头部力量,资源就会主动找上门来。因为拥有品牌影响力,你就拥有了谈判的资本。这个世界只有稀缺的东西才会被所有人追逐,比如升职跳槽、企业合作、资源互换的机会等。此时,你只需要去选择机会的好坏,计算时间成本,因为这个时候你的时间非常宝贵。
9.买房的中国人和租房的美国人——差异
瑞德是个快乐的美国人,他和妻子在15年时间里,一共搬了5次家。
几年前,瑞德的妻子在迈阿密找了一份房产经纪的工作,于是他们全家搬到了迈阿密,这是他们第四次搬家。瑞德很爱他的妻子和家人,所以,家人在哪里,家就必须搬到哪里,房子可以换,家可以搬,但夫妻却不能分开,这是瑞德的基本原则。所以,他们全家就从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搬到了迈阿密。
在迈阿密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瑞德的妻子又辞去了房产经纪的工作,与此同时瑞德在洛杉矶又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就这样,他们又搬到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短短两年时间内,瑞德从美国西海岸搬到东海岸,又从东海岸搬回西海岸。
瑞德的经历在中国人看来,简直有点儿不可思议。但在美国这却是很常见的。美国的很多企业诸如谷歌、微软都会为从外地搬来的员工支付搬家费。美国人一生平均要搬十几次家,居住环境、生活成本、当地法律、工作条件,甚至饮食习惯都可能成为美国人搬家的理由。而美国人可以频繁搬家,完全得益于他们爱租房而非爱买房的习惯。
在美国有充足的房源以供出租,所以,租房市场特别稳定健康。在这样的环境下,通过调控房价的升降,就可以有效调节房源的供给和需求。所以,在美国你可能会感到房租贵,但绝对不会租不到房。同时,美国有非常明确的法律、法规保障租客的利益,严防出租方胡乱涨价扰乱市场。另外,符合标准的低收入家庭还可以申请享受最高达70%的政府租金补贴。而且很多州的法律都规定,每个公寓必须按照一定比例收住由政府补贴的低收入者。
中国人的住房观念和美国有巨大差异,所以,买房还是时下老百姓最牵挂的一件事,很多人甚至将拥有一套房子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追求。中国人对房子的执念,让房地产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这种不惜一切代价买房的行为,也正是房地产和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
著名经济学家龙永图在拿美国人人均住房作比较时说:“美国三成人群买房,六成人群租房,实际拥有住房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中国人应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解决租房问题,百姓的目标是‘有房子住’,而不总是将注意力一股脑扑在‘高房价’上。”
中国人“安居”才能“乐业”的观念,让房子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也让买房成为人生奋斗的重要目标。但随着近年来中国各大城市房价的大幅上涨,一方面是老百姓支付不起高房价,另一方面城市住房空置率较高,供需矛盾的凸显,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确实值得警惕与注意。
美国人爱租房,中国人爱买房的差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两个国家之间观念的不同。当然,两国之间的经济环境、房地产市场、经济政策的差异,也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关键因素。
10.美丽也是生产力——美女经济
很久之前,古印度有个叫摩诃密的大财主,他有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女儿们的美丽让摩诃密觉得十分自豪,所以每当有宾客来访,摩诃密就会让女儿们到宾客面前来表演一番,如此炫耀女儿们的美貌让他感到特别开心。
某天,一名自称是裁缝的客人突然来访。他对摩诃密说:“我听说您有几个的漂亮的女儿,但作为一名裁缝,我觉得她们还没有我做出的衣服漂亮。”听到这里,财主觉得十分恼火。
“我可以打个赌,我将为您的女儿制作出最美丽的衣服,希望您能带她们来我店里试穿。如果大家看过都觉得您女儿漂亮,那我情愿给您白银500两。”裁缝继续认真地对摩诃密讲。
听到裁缝如此说,摩诃密想:这肯定是赚钱的事情啊,我对自己女儿的相貌很有信心。于是,他同意了裁缝的提议。
第二天,摩诃密带着女儿们来到裁缝店。当女儿们穿上裁缝缝制的衣服后,周围前来观看的人们都被她们的美貌惊呆啦!在漂亮衣服的装扮下,摩诃密的女儿们显得异常美丽动人。随后,围观的人们发出了“啧啧”称赞声。有人夸奖女孩们的容貌,有人赞叹裁缝的手艺,一时间人声鼎沸。不过,当被问道是衣服更美还是女孩更美时,大家一致认为摩诃密的女儿们更美。
赢得众人赞同和500两白银的摩诃密非常开心。但奇怪的是,输了钱的裁缝也没有不高兴。
于是,疑惑不解的摩诃密便派人偷偷观察裁缝店的情况,结果发现,在打赌之后,裁缝店里很快就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女子,她们全都想要裁缝量身定制衣裙。而裁缝所制的衣服也从打赌那天起,每件衣服由1两白银变成了3两白银。
故事中,裁缝利用女孩儿的美貌,成功吸引了顾客的注意力。故事之外,商家们聘请美女,举办“时装秀”“内衣秀”“汽车秀”等,大搞美女经济,也都赚得盆满钵满。
提到美女经济,首先要了解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即“漂亮津贴”。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表现在很多方面,魅力就是其中之一。比如,高颜值的明星电影总能吸引更多观众。而观众也就意味着票房。著名经济学教授曼昆将这一现象称为“美丽津贴”。
美丽所享有的经济福利是普遍存在的吗?著名经济学家丹尼尔·汉默麦希和杰夫·彼得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两位学者对美国和加拿大的部分人进行调查,考察被访问者的薪水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标准因素,多大程度取决于他们的长相。调查结果表明,美丽更值钱。那些被认为美丽的人要比长相平凡的人薪水高5%,那些长相平凡的人要比那些外貌难看的人薪水高5%~10%。
为什么会存在薪水的差距呢?
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美丽的外表本身就是一种决定生产率和薪水的能力。有人天生就具有美丽容颜,有人则没有。对于需要面对大众的工作来说,美丽的外表是极其必要的。比如,演员、销售员、服务员等。企业之所以愿意为员工的美丽支付更多薪水完全是因为顾客对美丽的偏好。
此外,在某种程度上,外貌也可以间接衡量一个员工其他方面的能力。一个员工的美丽不仅在于外貌,而且还取决于服装、妆容、言谈等多个方面。在生活中,可以拥有美丽大方的形象,在工作中同样具有展现能力的智慧。所以说,美丽是有价值的,而美女确实能成为一种生产力。
经济学家认为,美女经济实际上就是围绕美女这种稀缺资源所展开的创造和分配财富的经济活动。简单来讲,美女经济就是眼球经济,通过美女的容貌吸引人们的眼球,让更多人关注美女身后的商品或者商业服务。
随着西方文明的进入,社会思想的逐渐解放和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在我国,对女性元素的展现开始盛行一时。在移动网络快速发展,经济环境更多样化的影响下,美女经济开始快速发酵。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一件事物走上神坛的速度有多快,恢复草芥的速度就有多快。经济的背后是市场,市场的背后是需求,美女经济作为一种注意力经济,虽然能为人们带来许多新事物,为商家带去利益,为大众带来新意。但不是所有的注意力都能带来经济,也不是所有的眼球都能带来效益,“美女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