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1.3.1 工业旅游概念演变及界定
工业旅游概念覆盖面广,内涵丰富,涉及“工业观光旅游”“工业生产旅游”“矿业旅游”“工业废弃地旅游”“工业遗产旅游”等多个概念[12]。国内外工业旅游发展都经历了工业企业游为主到工业遗产旅游兴起,再到两者共同发展的过程,工业旅游的概念也随之不断拓展和演变。
1.3.1.1 国外研究中工业旅游概念的演变
一些研究者从涵盖“工厂观光游”“工业生产游”的边界来界定“工业旅游”的概念内涵[13],认为工业旅游是“另类的休闲”活动,不仅能让旅游者和本地居民了解地方工业企业,又能够增强大众对工业成就和技术的自豪感,同时也能减少中产阶级在假期中的无聊倦怠感[14]。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工业旅游又被看作是新兴的绿色生态旅游方式[15]。不过,更多的国外研究将工业旅游的概念限定在“工业遗产旅游”范畴,大致经历了由“工业考古”到“工业遗产”,再到“工业遗产旅游”的演变过程。
(1)从工业考古(Industrial Archeology)到工业遗产(Industrial Heritage)
工业遗产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首创的“工业考古”,其后欧洲一些国家陆续开展工业考古实践和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日本也逐逐渐渐渐开始对工业考古概念领域进行探究,成立了政府层面的“工业考古学会”等组织,极大地推动了工业考古研究,研究成果日趋丰富(见表1-1)。
表1-1 工业考古概念研究的发展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随着各国学者在工业考古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工业考古的含义得以不断完善,“工业考古是利用调查为研究手段.以了解工业历史和现状的交叉学科”[30],这一概念诠释逐渐成为学界共识。工业考古领域实践和研究的发展为工业遗产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31]。学者们认识到工业遗产是曾经辉煌的工业时代的象征,反映了工业化时期的经济、技术或人类社会史[32],它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工业景观,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留下的印记[3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0)将工业遗产界定为“工业遗产不仅包含磨坊和工厂,而且包括由新技术带来的社会效益与工程意义上的成就,如工业市镇、运河、铁路、桥梁以及运输和动力工程的其他物质载体。”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在《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中指出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30]
(2)工业遗产旅游(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衰退的传统工业区域成为打造新产业空间、实现城市更新和区域振兴的关键区域[34],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具有工业文化含义的衰退工业区域为文化艺术和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场所[35],城市传统工业街区在工业遗产旅游、休闲游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走向复兴[36]。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与城市文化服务功能提升、环境建设、经济增长的目标相契合[37][38]。
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中,工业遗产旅游研究也迅速发展,Yale(1991)的《从旅游吸引物到遗产旅游》一书系统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书中在回顾了英国“工业考古”研究历程后,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并进一步介绍英国铁桥峡谷(第一处“世界工业遗产”)的旅游发展过程[39]。其后,研究者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目标,不断拓展和深化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David Sauri-Pujor等(1995)认为,工业遗产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它由工业遗产保护发展而来,具体而言,它通过保护和改造废弃工业旧址范围内的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等,使其具有特色的观光、休闲功能,帮助游客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6]。Edwards J等(1996)提出广义的工业遗产旅游是围绕早期的工业生产过程,依托工厂旧址内的工业景观和工业建筑发展形成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其旅游客体内容包括厂区、车间、设备、工人住区等[40]。Hospers(2002)则在范围较大的欧盟区域内进行研究,探讨其工业遗产旅游的属性及意义[41]。
1.3.1.2 国内研究中工业旅游概念的演变
目前,我国学界对于工业旅游的概念及其内涵认识尚未达成一致,研究者基于各自的主要研究视角、研究对象与研究方向,界定了不同的工业旅游定义。但总体而言,随着对工业旅游这一议题的研究成果日益丰硕,我国研究者对工业旅游概念的理解日趋深刻丰富,基本形成了狭义概念和广义概念两类,包括较早期以工厂观光为内涵的狭义“工业旅游”,中后期以工业废弃地改造再生、工业遗产更新及适应性再利用为内涵的狭义“工业遗产旅游”,以及涵盖以上两者内涵的广义“工业旅游”。表1-2中列举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被引用频次较高的工业旅游概念。
表1-2 工业旅游的概念研究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综上可知,国内学者对工业旅游基本概念诠释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①工业旅游资源,包括现代工业的生产、景观、文化资源以及工业遗存或工业遗产资源;②工业旅游资源的人文内涵,包括工业文明、城市或场所意象与精神、空间权力体现以及哲学体悟等;③工业旅游作用及效应,包括对旅游主体、客体和环境的效应。
1.3.1.3 工业旅游概念界定
综合前述工业旅游概念的梳理和总结,笔者认为,工业旅游是旅游业与工业相互渗透和融合后的产物,是以工业生产环境与生产流程、工业园区、重大工业成就、工业废弃地改造更新,以及企业或工业行业发展历程、管理经验、企业或工业行业业文化等为旅游吸引物,为旅游者与居民提供旅游休闲、审美、求知、购物等多元化服务,以实现工业旅游经营主体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综合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旅游形式。
1.3.2 工业旅游的相关理论
随着城市及产业发展的转型,产业结构也不断演进升级,产业融合进程加快。同时,在城市迈向后工业社会带来的产业衰退、产业迁移、城市发展战略转变、城市功能优化与空间结构演变等趋势下,旧产业空间、城市工业遗产的有机更新为工业旅游发展提供了承载空间,尤其是工业旅游对地方工业文脉传承、城市文化精神重塑的意义重大,使其发展日益受到多方关注。但工业旅游发展时间尚短,发展理论支撑不足,有必要对工业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学理性的探讨。本节对与城市产业结构演进、工业遗产有机更新、地方性与空间再生等相关的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以期为工业旅游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3.2.1 城市产业结构演进
产业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发展而发展,可以从宏观的一、二、三产业,微观的各行业内部类别角度对产业进行分类。产业体系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及联系方式即为产业结构。具体而言,是指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间的分配和产业间技术经济的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比例关系[58]。产业结构随经济发展而不断演进,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动态变化,实现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宏观上看,产业结构演进表现为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向第二产业、再向三产业占优势比重进化的产业升级过程;从中观上看,产业结构演进主要表现为由劳动密集型占优势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占优势演进的产业内部行业间升级过程;从微观上看,产业结构升级则表现为企业在生产环节内投入要素转变而推进的企业升级。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一定规律性,对其规律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之后,随经济发展特征、发展进程、发展趋势的演变,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也不断进化成为层次丰富的理论体系(见表1-3)。
表1-3 产业结构演进的代表性理论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① 转引自: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各种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和路径,判断出产业演变的总体趋势是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
在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以后,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公共服务成为主要城市产业部门和消费领域。其中,旅游休闲服务是后工业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工业旅游的产生、兴起、发展是服务产业、旅游产业内部结构自然演进的结果,其进一步转型也与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相呼应。
此外,许多学者基于微观视角,探讨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以及企业微观要素投入演变对于产业结构演进和产业升级的驱动作用。企业全球价值链理论从企业纵向联系维度研究全球经济组织,主要研究企业或企业生产网络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业。企业本身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得技术、服务支持和市场联系,提高竞争力,得以进入附加值更高的产业整体,从而进一步形成全球价值链上的产业升级。Humphrey和Schmitz(2002)总计了产业升级四种路径,即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跨链条升级四种类型[69]。Hausmann与Klinger(2006)认为企业产品的相似性或临近性(技术关联性)、空间密度等要素对产品升级及其比较优势具有显著影响,产品能够决定国家或区域产业升级和比较优势演化的路径;提出当前的专业化模式,对国家或区域该产业未来转型的方向有较大影响[70]。
从产业结构演进和产业升级的上述微观视角来看,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要求,需要其内部企业和部门与工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充分融入区域产业价值链,工业旅游发展响应了这一要求;就工业旅游内部发展而言,特定工业旅游产品的产业相似性、地理临近性、空间密度等也对其本身的结构演化与升级,以及行业比较优势具有显著影响。如何在宏观治理和微观运营上,分析工业旅游当前发展的空间特征和模式,推动其空间组织,构成不同工业旅游业态,确定工业旅游部门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方向,提升其比较优势,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思考。
1.3.2.2 工业遗产有机更新
工业遗产的有机更新是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通常发生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之中。城市更新,从广义上来说,是在城市发展达到某一特定阶段,某些与城市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地区功能和形态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结构会形成不同的城市更新动力、理念和模式。产业革命前,这种更新基本上是自发、缓慢的。产业革命后,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市问题日趋增多,有组织、有计划的城市更新实践开始出现并发展。二战后,由于城市中心区人口和工业的“郊区化”现象,城市中心区开始失去活力,西方一些国家的大城市纷纷开始大范围的城市更新计划,力图复苏城市旧工业区、实现空间产业和功能的置换、重塑城市形象,城市更新的理念和实践也获得空前的进展。1958年8月,在荷兰海牙市召开关于城市更新的第一次研究会议,会上首次对城市更新的概念进行了权威界定,认为城市更新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自己居住的环境或生活活动有不同期望和不满,希望尽早实施居所和环境的改善,以及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的改善,以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的城市建设活动[71]。
城市更新作为振兴城市经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功能的实践活动,具有阶段性周期性,其概念发展也经历了动态变化的过程,从“城市重建(urban reconstruction)”“城市振兴(urban revitalization)”“城市复兴(urban renewal)”到“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不同的表述方式反映了不同阶段城市更新的核心理念和改造方式,从推倒式重建的物质形体改造,到对早期更新方式的反思批判,再到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城市更新的内涵日渐丰富,更加注重对生态、文化、公共服务空间的更新与再造,以及对社区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认同、情感依恋等的维护、营造与更新。
随着城市更新概念的演变,城市更新的相关理论也在不断演进。从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末的田园城市理论,从19世纪末到二战末期的卫星城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和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再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渐进式多样化改造理论、公共空间营造与公众参与理论,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于人本主义的城市文化、城市意象、场所精神等规划与旧城改造理论,总体上城市更新理论呈现出,从大规模拆建向小规模更新、从形体规划思想到人本规划思想、从单一更新主体和单向度更新朝多主体利益协同与多重面向更新的演变路径(见表1-4)。
表1-4 城市更新主要理论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① 1933年,由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通过。
从西方城市更新理论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城市更新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城市衰落地区空间重塑和活力恢复的有效方式,尤其是“人本主义”对城市更新的影响日益显著,使得城市更新过程中更加重视人的生活、心理与情感需要,重视邻里空间的营造、社区环境的综合整治以及更新过程的公众参与;使之由单纯的物质实体改造转向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多维度的综合复兴,由大规模推倒重建转向小规模渐进式改善,强调城市更新规划的连续性和动态性。
城市更新导致的产业空间置换,功能空间转变,为工业旅游发展提供了资源和空间载体。工业旅游在资源利用、业态选择和治理政策制订时,应该充分考察所在城市更新空间的尺度及体现的人的精神,以及其在城市有机体内部与其他城市构成部分之间的历史联系,对工业旅游资源的人文内涵深度利用,在重建城市有机体连接的基础上进行工业旅游业态组织,拓宽治理视野,平衡多主体利益诉求,提高公众参与度,构建工业旅游社区邻里综合体和公共生活空间。
1.3.2.3 地方性与空间再生
工业旅游的发展,呈现了城市或区域的工业发展历史、工业文脉与集体记忆、地方精神,带有显著的地方性特征。“地方”是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一门人文地理分支学科,也是文化学的组成部分。它研究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及发展演化规律,以及有关文化景观、文化起源传播、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78]。自20世纪20年代文化地理学产生以来,逐渐形成传统文化地理学的五大研究主题:文化景观、文化源地、文化生态学、文化扩散和文化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文化地理学开始产生并迅速发展,引发传统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型。它重新定义“文化”这一核心概念,认为文化是社会群体自下而上地建构或生产的意义与价值,地方空间等地理要素是意义和价值建构的关键维度。
在文化地理学的众多研究议题中,“地方(Place)”是文化地理学研究地域文化的核心概念,文化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挖掘地方文化的独特性[79]。1947年,Wright通过“地理认识学”(Geosophy)概念,阐释了地方作为一种意义建构方式的观点,认为地方是承载主观性的区域[80][81]。1970年代之后,以段义孚(Yi-Fu Tuan)等为代表的学者重新将“地方”引入到文化地理学研究当中,提出赋予空间文化意义的过程就是空间变为地方的过程,人归属于这一地方,则形成一种“地方感”[82]。另一方面,“地方”与个人或社会群体身份“认同”相关,个人或群体明确自我在空间意义系统中的位置,才能完整地认识和解释自我[83];一个地区长期积累的文化,以及人们对这些文化的认同,使得这一地区具有了地方性[84]。1980年代以后,新文化地理学出现,认为不同主体对地方意义的理解产生了地方独特性,“地方”成为新文化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文化地理学连接在地理学主干上的连接点[85]。“地方”的形成机制是理解“地方”的基础,许多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持续深入地研究(见表1-5)。
表1-5 文化地理学中“地方”的主要理论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文化地理学对于“地方”/“地方性”诠释,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其他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交叉,进一步拓展了研究和应用领域,也对旅游业实践和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
工业旅游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后工业化转向过程中对工业文化进行空间利用的产物,从而赋予和体现工业空间的文化意义,呈现工业旅游的地方性,触发旅游者及城市民众的地方体验和地方认同。工业旅游的持续发展,需要深入思考如何保护和展现工业旅游资源的原真性,为旅游者创造“真实旅游经历”,规避工业旅游业态经营过程中的“地方性消弭”,构建含有地方意义、城市精神的再生产空间,并进一步嵌入城市经济、社会、文化与制度,与其他蕴涵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地方空间有机整合,既保持差异又彼此交融,既传承文脉又动态开放,促进工业旅游与城市地方性的整合。此外,工业旅游市场营销推广应该选择其价值意义构成中的“地方标签(Place Branding)”[91],打造特色品牌形象和营销卖点;工业旅游治理过程中应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倾听“地方的声音”,将工业旅游治理政策与规划嵌入城市文化与公众习惯,维护具有文化重要性的工业旅游“地方”及其地方感。
参考文献
[1] Allison C. Marsh. Greetings from the Factory Floor: Industrial Tourism and the Picture Postcard[J]. Curator: The Museum Journal, 2008, 51 (4): 377-391.
[2] Food Factories: Exploring the Appeal of Techonological Tourism[J/OL]. [2016-3-6]. http://ww.chnm.gmu.edu/asa/viewabstract.php?id=1065&cf=3.
[3] Wooder S. Industrial Tourism. [J]Insightts, 1992: 63-66.
[4] Tourism-Industrial Tourism[J/OL]. [2016-3-6]. http://ww.centrovolt.it/laviadellenergia/inglese/turismo/.
[5] Yale P. From Tourism Attractions to Heritage Tourism[R]. ELM Publications, 1998.
[6] David Sauri-Pujor, Joan Carles Llurdes-Coit. Embellishing Nature: the case of the Salt Mountain Project of Cardona Catalonia, Spain[J]. Geoforum, 1995 (1): 35-48.
[7] Stephen Wanhill. Mines-a tourist attraction: Coal miningin industrial South Wale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0, 39 (1): 60-69.
[8] 李蕾蕾.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02,9(3):57-65.
[9]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0] 郭爱军,王贻志,王汉栋.2030年的城市发展——全球趋势与战略规划[M].北京:格致出版社,2012.
[11] 林章林,刘青.工业旅游发展的上海实践.[N]中国旅游报,2016-06-29.
[12] 董锁成,郭鹏.国内外工业旅游研究进展[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8(2):137-144.
[13] Frew E. Industrial tourism: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D]. Victoria University, 2000.
[14] Aron C S. Working at Play: A History of Vac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45.
[15] McBoyle G. Green tourism and Scottish distilleries[J]. Tourism Management, 1996, 17 (4): 255-263.
[16] Hudson K. Industrial Archaeology: An Introduction[M]. NewYork: Humanities Press, 1963: 11-15.
[17] Michael Rix. Industrial Archaeology. [J]Amateur Historians, 1995.
[18] Kenneth Hudson. Indusrial Archeology: An Introduction[M]. Ghester Springs: Dufour Ediotions, 1963.
[19] R Angus Buchanan. Indusrial Archeology in Britan[M]. London: Allen Lane, 1974.
[20] Neil Cossons. The Bp Book of Indusrial Archeology[M]. Newton Abbot Eng;North Pomfret, Vt: David & Charles, 1975.
[21] Marilyn Palmer, Peter Neaeerson. Indusrial Arche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 London: Routledge. 1998.
[22] Eleanor Collin Casell, James Symonds. Indusrial Archeology: Future Directions[M]. New York: Springer. 2005.
[23] Symonds Rodger. Preservation and Perspective in Indusrial Archeology [J]. History, 1972.
[24] Theodore Anton Sande. Indusrial Archeology: A New Look at the American Heritage[M]. New York: S. Green Press, 1978.
[25] Douglas C. McVarish. American Indusrial Archeology: A Field Guide[M]. California: Left Coast. 2008.
[26] 黒岩俊郎,玉置正美.産業考古学入門[M].東洋経済新報社,1978.
[27] 山崎俊雄.技術史と産業考古学.山崎俊雄,前田清志.日本の産業遺産-産業考古学研究[M].玉川大学出版社,1986
[28] 井上敏,野尻亘.産業考古学と産業遺産-何のために情報を収集し誰に伝えるために保存するのか[J].桃山学院大学総合研究所紀要,2004,30(2)61-90.
[29] 平井東幸,種田明,堤一郎.産業遺産を歩こう-初心者のための産業考古学入門[M].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2009.
[30] TICCIH. 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M/OL]. July 2003. [2016-3-10]. http://www.mnactec.com/ticcih/industrial.htm.
[31] 崔卫华,梅秀玲,谢佳慧,李岩.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述评[J].中国文化遗产,2015(5):4-14.
[32] Dominique Perchet. La Mise en Valeur patrimoine economique et industriel[M]. Bdete par Lettrc du Cadre, 1998.
[33] Louis Bergeron, Gracia Dorel—Ferre. Le patrimoine industriel, un nouveau territoirel[M]. Paris: & litions Liris, 1996.
[34] 张京祥,罗震东,何建颐.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5] Sassen S. Restructuring and the American city[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90, 16 (4): 465-490.
[36] 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蒂姆·希思,塔内尔·厄奇.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张玫英,董卫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7] Gotham K. Tourism gentrification: The case of New Orleans'Vieux Carre (French Quarter)[J]. Urban Studies, 2005, 42 (7): 1099-1121.
[38] 赵玉宗,顾朝林,李东和,等.旅游绅士化:概念、类型与机制[J].旅游学刊,2006,21(11):70-74.
[39] Pat Yale. From Tourism Attractions to Heritage Tourism[M]. Huntingdon: EIm PubIications, 1991.
[40] Edwards J, Llurdes J. Mines and quarries: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996 (23): 341-363.
[41] Gert-Jan H.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2, 10(3):398-404.
[42] 阎友兵,裴泽生.工业旅游开发漫议[J].社会科学家,1997,(5):57-60.
[43] 姚宏.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15(2):117.
[44] 王宝恒.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08-114.
[45] 付磊.工业旅游—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张广瑞.中国旅游绿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27-329,337-389.
[46] 黄芳.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探析[J].人文地理,2004,19(1):86-91.
[47] 李炯华,张丽琍,丛丽.试论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1):124-128.
[48] 梁坤,杜靖川.产业融合视角下现代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5,(3):152-159.
[49] 刘会远.浅析德国工业旅游的人文内涵[J].现代城市研究,2008,23(1):70-78.
[50] 王琳.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0,(3):124-125.
[51] 谢飞帆.新型城镇化下的工业遗产旅游[J].旅游学刊,2015,30(1):5-6.
[52] 谢红彬,高玲.国外工业遗产再利用对福州马尾区工业旅游开发的启示[J].人文地理,2005,20(6):52-55.
[53] 张世满.工业旅游开发简论—以山西为例[J].经济问题,2006,(12):78-79.
[54] 刘会远,李蕾蕾.德国工业旅游与工业遗产保护[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3-4.
[55] 李淼淼.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56] 付业勤,郑向敏.国内工业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研究,2012,4(3):72-78.
[57] 李小云,郑剑艺,钟新平,朱平平.基于“旅游综合体”的城郊工业旅游开发.工业建筑,2015,7:68-71.
[58]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9] 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陈冬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60] Colin G. Clark.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s Progress[M]. London: Macmillan, 1951.
[61] 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常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2] 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戴瑞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63] 钱纳里,赛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M].李新华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64] 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贺力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65] 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曹征海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66] 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7] 富客斯.服务经济学[M].许微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8] Daniel Bell.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Divide[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4.
[69] Humphrey, J. , Schmitz, H. ). 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 Regional Studies, 2002 (9): 1017-1027.
[70] Hausmann R, B Klinger. The evolut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impact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product space[R].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Harvard University, 2006.
[71] 张其邦.城市更新的时间、空间、度理论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1.
[72]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
[73] 艾列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74]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75] Christopher Alexander. A City Is Not A Tree[J]. Architectural Forum, 1965 (1).
[76]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77]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78] 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9] 周尚意,唐顺英,戴俊骋.“地方”概念对人文地理学各分支意义的辨识[J].人文地理,2011,26(6):10-13.
[80] Wright J, Terrae I. The place of imagination in geography[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47 (37): 1-15.
[81] 自朱竑,钱俊希,陈晓亮.地方与认同:欧美人文地理学对地方的再认识[J],人文地理,2010,25(6):1-6.
[82] Tuan Y F.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M].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974.
[83] Blunt A, Gruffud P, May J. Cultural Geography in Practice[M]. London: Edward Arnold, 2003.
[84] 周尚意.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及学科影响[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26(4):415-422.
[85] 周尚意,戴俊骋.文化地理学概念、理论的逻辑关系之分析—以“学科树”分析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J].地理学报,2014(10):1521-1532.
[86] Relph E. Place and Placelessness[M]. London: Pion, 1976.
[87] Seamon D. A Geography of the Lifeworld: Movement, Rest and Encounter[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79.
[88] Harvey D.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M]. Oxford: Blackwell, 1989.
[89] 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Oxford: Blackwell, 1991.
[90] Soja E W. Third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 Oxford: Blackwell, 1996.
[91] Morgan N, Annette P, Roger P (ed.). Destination Branding: Creating the Unique Destination Proposition[M]. Oxford: Butterworth Heinemann,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