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毁誉不动摇
南怀瑾说:“我的体验是,不要轻易攻讦人,也不要轻易恭维人。人很容易上恭维的当,但我总觉得恭维人比较对,只要不过分恭维。对于自己要看清楚,没有人能不遭毁,即使任何一个宗教家,都不能避免毁。像耶稣被钉十字架而死,就是因为被人毁。而且越伟大的人物,被毁得越多,所以说‘谤随名高’。一个人名气越大,后面毁谤就跟着来了。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意思是说,我对于人,毁誉都不计较,如说某人好、某人坏,很难定论。夏、商、周三代的古人,不听这些毁誉,取直道。假使不走直道,随毁誉而变动,则不能作人。
生活中,越是事业有成、德高望重的人,越容易遭遇毁谤。有些人一心想要理论清楚,还自己清白。殊不知,同小人怎能够理论得清楚呢?所以,不必太过认真,更不能因为一时的不忿而影响了长远的追求。
鲁迅先生的一生都是在层出不穷的流言、诬陷、诽谤中度过的。
1925年,北京爱国志士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卖国的协定,举行游行示威,遭武装警察殴打。为制造舆论,报上造谣鲁迅在示威中牙齿被打掉了两颗。其实,鲁迅那天只是生了些小病。
1927年,蒋介石集团发动“四一二事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鲁迅在中山大学因援救被捕学生不果和顾颉刚要来任教等原因愤而辞职。不久就传出谣言,鲁迅出逃了。
1931年,作家柔石等被捕,接着,报上就刊发出了“鲁迅被捕”的谣言,或罗列罪状,或叙述地址等,蓄意通过谣言,唆使军政当局加紧迫害鲁迅。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爱国情绪普遍高涨,抗日救国运动成为了社会主潮。这时,造谣者把卖国的罪名强加在鲁迅头上,说其替日本人做侦探,为军政当局迫害鲁迅制造口实。
对于这些,鲁迅都坚持不理不睬。他说,流言本是畜类的武器,鬼蜮的手段,实在不应该信它。鲁迅从不写辩正信,倘使一一注意,正中其计。
郁达夫写诗评价鲁迅:“群盲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意思是说,谣言不过是蚍蜉撼树,不必在意,影响不了万古芳名。
俗话说:“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后不说人?”人与人相见,三两句话就会说起别人,这是通常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
一个年轻人千里迢迢来见菩萨说:“我从来不传流言蜚语,不惹是非,但不知为何,总有恶言诽谤我,总有蜚语诋毁我,求菩萨指点。”
菩萨微微一笑,带年轻人走到小溪边,顺手从菩提树上摘下一枚菩提树叶,又吩咐小童取来一桶一瓢。年轻人不解。
菩萨手拈菩提树叶丢进桶中,然后从溪里舀起一瓢水,“哗”的一声将那瓢水兜头浇到桶中的树叶上,树叶在桶中激烈地荡了又荡,然后便漂在了水面上。
接着,菩萨又舀起一瓢水浇到桶中的树叶上,但树叶晃了晃,还是安然地漂在水面上。
之后,菩萨又舀起一瓢瓢的水浇到树叶上,桶里的水不知不觉就满了,那枚菩提树叶也终于浮到了桶面上,翠绿的叶子像一叶小舟,在水面上轻轻地荡漾着。
菩萨望着树叶感叹道:“再有一些水就更妙了。”说完,菩萨笑了笑,又舀起两瓢水浇到桶中的树叶上,桶水四溢,叶子随着溢出来的水漂到了桶下的溪流里,而后就随着溪水悠悠地漂走了。
菩萨说:“流言好比水,陷阱好比深木桶。容得下冷水,才能借冷水的力量冲出深木桶。”
年轻人大悟。
世事纷纭,乱象横生,要看清楚这个世界确实不容易。种种荣辱毁誉,常为大家所爱憎,又能煽动人心。常见的有:
(1)称:每逢有人称赞我们的时候,总不免令我们感到开心、欢喜。
(2)讥:每当有人责骂、讥笑、羞辱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难堪与难过。
(3)毁:当有人说我们的坏话时,我们会感到难以忍受甚至是愤怒。
(4)誉:当别人褒奖我们,得到功名利禄或众人的喝彩与掌声时,我们会有一种荣誉感,会不由得沾沾自喜。
(5)利:当我们事业成功,事事顺利通达,自然就会感到满足、愉悦。
(6)衰:当我们事业衰败,遭受打击、倒霉或诸事不顺时,难免会感到颓丧。
(7)苦:当我们遭遇重大挫折、罹患重病、被种种烦恼逼迫时,不免身心俱疲,觉得人间充满苦难。
这些顺、逆外境的旋风,时时在我们周遭循环不停地吹着,吹得我们一生都为它团团转,永无宁日。
《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真的大圣人,毁誉不能动摇。即使世上的人都恭维他,他也不会动心,称誉对他没有增加劝勉鼓励的作用,本来就要做好人,再恭维他也还是做好人;即使世人都毁谤他,也绝不因毁而沮丧,还是会照原来那样做。这就是毁誉不惊,这就是圣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