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虞我诈:中国古代四千年谍海风云(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宋 辽 金 元的间谍活动(3)

李允则派到辽国的间谍向他报告了一件辽国达官显贵的“趣闻”。辽国某一达官显贵派间谍到宋京师购买茶具和酒具。李允则也派人到京师以倍于常人的价格定做了精美茶具、酒具,而且比辽国达官贵人所订的先运到榷场。李允则故意让一些倒茶卖酒的奴仆到外面夸耀这套茶具、酒具如何巧夺天工。这样一来辽国商人都想看,李允则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商人们你来我往,三四天中络绎不绝。李允则估计那个辽国达官显贵订购的茶具、酒具已过了边卡,就把茶具、酒具收藏起来了。这时辽国传开了谣言,说李允则把那套茶具、酒具贿赂了那个辽国达官显贵,双方可能有勾结。那个辽国达官显贵的确从宋国弄来了茶具、酒具,无以自明,终于被辽国当权者杀掉了。

还有一次,李允则在军中举行宴会,军械库突然着火。李允则照例饮酒作乐。他的副手请救火,李允则不予理睬。过一会儿火熄了李允则命人把被烧的军械埋起来,同时从邻州秘密调拨军械,很快补充了库存。有人到宋真宗面前告他的状。他说:“军械所藏之处防火甚严,此必北方间谍所为。如果停宴而救火,正好让他知道大功告成,那就难免有别的事发生。”

对抓到的间谍,李允则往往予以厚待,并放其回去。有一次一名被抓到的间谍对李允则说:“燕京大王派我来探听边界驻军金、谷、兵马之情况。”并取出了自己搜集到的情报。李允则看了后说:“你探听的这些消息不对。”叫主簿按照实际情况告诉间谍。间谍请加封印,李允则答应了,并赐以金,放其回去。几天后间谍又回来了,其上次带回的情报封印如故,这名间谍反而以辽国边境的金、谷、兵马数告诉了李允则。

一天李允则防区内一名百姓来诉苦,说是被契丹人打伤,要求抓住此人。李允则只给告状人一些钱治伤,没有派人去找那个契丹人。过了几天对面边境上的辽国军官派人来问,有无击伤北宋百姓之事。李允则命部下回答:“没有此事。”原来是契丹间谍在北宋境内活动,故意打伤人作为自己已执行命令的验证。辽军长官一听无此事,认为间谍虚报成绩,就把那个间谍杀了。

宋朝士兵有逃入辽国的。李允则以公文向辽国要人。辽国官员说:“查无此人。”李允则明确指出,此人现在某处。辽人大惊,只好把人交了出来。

公元1018年,李允则以客省使知镇州,全面负责河北全线防务。李允则在边界以游观亭传为掩护,建立了一套情报、防务系统,为后任所遵循。李允则晚年居住京师,契丹的叛逃者,朝廷都安置于李允则家居住。李允则亡故后,才安置于枢密院。可见其全盘负责对辽之间谍工作。

北宋对辽的情报工作,除官吏为之外,边界的地方豪强大姓,有时也主动进行这方面活动。雄州北关城巡检赵延祚就是这么一个人。他自太宗时起就结交敌国边境的豪杰,掌握敌人动静,由此做了宋朝官员。宋真宗亲自召见他。他向宋真宗反映了辽朝廷上层人物因分配宋朝金帛不公引起的矛盾,希望真宗在榷场贸易时能加以优待,以拉拢人心。他还向真宗反映了辽国风俗,“山川曲折、地理远近”,得到了真宗的褒奖。看来在宋真宗时,皇帝是亲自过问边境上的间谍事务的。

北宋以李允则为代表的边疆大吏的间谍工作有如下特点:

其一,把民事工作与军事工作、间谍工作结合起来,以前两方面工作为掩护,开展间谍情报工作。在边界无险可守,双方眼睛对着眼睛的情况下,只有以民事活动、正常的军事活动为掩护,才能既不引起敌人疑心,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开展间谍活动。李允则以民间设施为掩护,组织、设立了边境情报传递的系统和设施,在今天仍有其值得借鉴之处。尤其在思路上对人很有启发。

其二,李允则的边境商业管理是一种开放型的管理,显示出其自信心与能力。实际上当时边境贸易,在“商战”中北宋处于有利态势。李允则集财权、军权、民政权于一身,这对于指挥开展间谍战是十分有利的。居于有利的经济地位,自然可以从中大做文章。

其三,李允则的反间谍工作不是简单地将间谍抓起来了事,而是通过对敌方间谍进行怀柔,引起敌方对其间谍的怀疑来实现的。这样比简单地抓获奸细效果要好。另外,李允则在发现敌人间谍活动后,不动声色地消灭痕迹,也为反间谍活动提供了一种思路。在敌人间谍已经给我方造成损失后,一种反应是简单地变更部署;另一种反应是不露声色,甚至散布假情报。第二种反应无疑可以使敌人无法估量出其间谍活动的真正成果,甚至对其间谍产生怀疑。

李允则的间谍活动反映了“文臣守边”时进行间谍活动的个人风格。

从李允则指挥的北宋间谍活动,可以看到北宋在宋辽边境建立了一整套防谍、情报系统。

第六节 李元昊的密谋

宋初,西夏与宋在政治维持着一层表面上的从属关系。李元昊即位后,首先去掉了唐、宋两朝为笼络西夏所赐的李、赵二姓,自号“嵬名乌珠”(青天子),积极准备在政治上打出公开与宋对抗的旗号。为了弄清一旦公开与宋对抗,宋军可能采取的行动,李元昊开展了大规模的间谍活动。

公元1038年初,李元昊以前往五台山供佛为名,上奏宋朝,请求发给通行公文,实际上是派人侦察邻近西夏的河东一带地形和宋军防务。宋仁宗赵祯(公元1010—1063年)不但同意,还允许使者住在馆驿中。

李元昊还利用宋、西夏间通商,派化装成商人的间谍深入内地,广泛了解山川之险,虚实之处。

李元昊还广泛招揽内地失意文人,不法豪强为自己出谋划策。宋朝华州士人张元、吴昊,漫游塞上,遍览山川风俗,“有志于经略”,但不为宋朝边帅所识。二人听说西夏有公开造反之心,于是欣然而往,成为李元昊的重要谋士。

李元昊的间谍活动无孔不入。最为独出心裁的是,他把主意打到了宋朝后宫的宫女身上。当时宋朝时常把一些宫女放出深宫,随其自找出路。李元昊派人以重金纳之,放在身边。这样北宋的军机大事和深宫秘事自然全部为李元昊所知。

当然李元昊也不放过利用使节公开出使的机会,大搞情报,其选择使节专选“勇悍难制、强辨自高者”。

经过充分准备,李元昊已全面掌握宋朝的底牌。公元1038年十月李元昊正式即皇帝位,改国号大夏。走上了与宋朝公开对抗的道路。

李元昊对北宋的间谍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一切合法渠道,包括外交、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来往。通过几方面合法渠道的相互配合,李元昊对北宋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在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经济、文化、宗教、外交、体育等诸多方面的来往日趋增多,以合法手段不费吹灰之力搜集情报的机会大增。问题在于从什么角度对这些情报加以综合、利用。

李元昊除上面这一方面外,还大量招揽北宋了解内情的人,尤其是深知内情的宫女。这的确是独出心裁的。这就提出了一个对知晓内情的人予以适当控制的问题。从另一角度看,对敌人方面知晓内情的出境者的询问,也是重要的情报来源。

第七节 断敌烽火

李元昊称帝后,北宋朝廷即发布诏书:“有能捕元昊所遣刺探事者,赏钱十万。”北宋与西夏边境上的间谍战加剧了。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北宋涌现出不少善于用间的将领。

公元1041年九月,负责麟、府一带防务的宋将张亢,准备率军攻占李元昊军驻扎的琉璃堡。他派出间谍,潜伏在敌寨旁的深草中。只见一个敌军老兵用烧羊腿骨占卜吉凶。老兵忙活了一阵,很吃惊地说:“要有奇兵急速来袭,赶快想办法逃避吧。”这句话引起周围士兵的哄堂大笑:“汉儿正藏头膝间,哪儿敢到这里来!”张亢从这一情报中得知西夏军轻敌无备,率军奇袭,攻占了琉璃堡。

张亢在运用间谍时,厚给金帛,无所吝惜。琉璃堡之战后三四年,有一人自称其外甥女被辽国骑兵掠去,但因能歌善舞得到辽国高官的宠幸,现在派人到宋境买东西,如果能满足她的要求,辽国情况可了如指掌。张亢问:“需要买什么东西?”那人回答:“某大王纳女婚,须紫竹鞭,您所用的可以给她。当然还要买一些别的东西。”张亢全部满足了所需之物。从那之后,辽国动静张亢一清二楚,他镇守的地区也日趋平静。

宋将曹玮是名将曹彬的小儿子。曹玮喜读书,尤以谋略见长,治军亦甚严。曹玮很重视情报。李元昊未公开亮出与宋对抗的旗号时,他就对一位有可能执枢柄的大臣说:“我曾派人去观察元昊,相貌异常,他日必为边患。”曹玮镇守边关,朝廷军机大事,往往要不远千里征求他的意见而后定。有一次渭州守将向他报告:防边士兵有叛入西夏者。曹玮正在与来宾下棋,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回答:“那是我让他去的。”西夏官员听到这个消息,以为叛卒是曹玮派去的间谍,就把他杀掉了,并把人头投于边境,表示“我们没有让你们的间谍得逞。”殊不知已上了大当。曹玮在边界还大胆地命羌将指挥羌族本部落的军队,阻止羌族间相互攻斗。这样以熟知当地“羌情地利”的羌族军队戍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宋哲宗赵煦(公元1077—1100年)在位时的将领折可适得知西夏和羌族各部落联军十万人入侵边境。他先命人侦察到了敌军看守烽火的士兵之姓名,然后冒充首领把这些看守烽火的士兵骗出来杀了。由于切断了敌人的报警和情报传递系统,折可适乘机迅速出兵,大破敌军。西夏两名主要将领以放牧牲畜为名,在边境上聚会。这一消息被折可适派出去的间谍打听到了。折可适派宋军夜袭这两人聚会时驻扎之所,俘获其部族三千人,并攻取了天都山。

宋军将领在对西夏羌人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用间经验,对敌方间谍活动的判断也显示了一定的火候。宋军将领折可行接到间谍报告,敌人已经入侵了。军中戒严,气氛紧张。折可行制止了部队进一步进行战斗准备:“这不过是敌人自己在制造紧张罢了。”果如其言。

宋神宗赵顼(公元1048—1085年)在位时的边境守臣蔡延庆得知羌人二十九人来降,命间谍查实情况。原来羌人已伏兵于关外,伪降的这些人想乘元宵节张灯之际,举火为号,里应外合。蔡延庆命令把这些间谍全部杀掉了。第二天清晨,埋伏关外的敌兵也悄悄溜走了。蔡延庆的一个部下报告,敌人大将来降,需守关将领亲迎。蔡延庆命令:不得出迎,否则有功亦斩。那个部下不服,亲往迎降,果然中了敌人诈降之计,为敌所杀。西夏间谍以卖马为名入境侦察,为宋军所获。蔡延庆说:“他们怀疑我们在做战争准备,所以来侦察。把间谍抓起来,正好加剧了敌人的怀疑。”命人给间谍卖马的钱,释放了间谍。由于蔡延庆处置得当,及时熄灭了边境上的一场战争之火。

宋将林广保护朝廷使节临边巡视。行至乌鸡川,突然改道率众迅速沿山道前进。途中遇到羌人,告以山道险峻。林广不听,依旧率众走山道前进。后来发现夏人果然伏兵于乌鸡川,前来告以山道险峻的羌人乃西夏之间谍。类似的伏击事件屡见于史书,宋将常能幸免于难。

李元昊以书信、锦袍、银带置于边境,并以金赠给宋将李士彬,信中约李士彬叛归西夏。书信、锦袍、银带为边境的“候人”得到,上交给当地长官随君正。随君正认为,李士彬与羌世仇,如有密约,岂能让众人所知。对李士彬厚加安抚。李士彬很感动,在战斗中奋勇杀敌,立了功。

在边境的守将,如何判断敌人的意图,的确是个颇费脑筋的问题。敌对两国,或潜在的两个敌国间,间谍往来是免不了的。问题在于如何判断,并适当地做出反应。折可行、蔡延庆两人的反应,可谓恰如其分。边境守将的反应,往往牵涉国家全局,因此边境将领应当熟知敌人的风俗习惯、政治情况、军事情况及敌人守将情况,这样才能对敌人间谍活动所反映出的真实含义做出正确判断。

第八节 智除敌权臣

仲世衡字仲平,宋仁宗赵祯(公元1010—1063年)在位时负责清涧城(今陕西清涧)的防务。他在城周围开营田二千顷,招募商贾贷给本钱,使清涧成了一个小小的繁荣之地。仲世衡有了钱财,就对羌族酋长加以拉拢,来往商人、酋长、百姓,如有以敌情来报者,即奖以酒器。

党项明珠部首领常侵略边境,仲世衡想除掉他。听说此人好击鼓。仲世衡就命人制造了一面极精致的可在马上敲的战鼓,战鼓上还饰以白银。他命间谍装成商人,带着鼓到明珠部去卖。银鼓售出后,仲世衡挑选了勇敢善战的士兵数百人对他们说:“只要见到背银鼓者,务必合力将其擒住!”这个首领背着鼓出动了,果然被宋军所擒。

有一天仲世衡因为一名少数民族军官违纪,不顾众军官求情,对其处以重刑。此人逃到了李元昊处。因其受刑的事已传开了,李元昊对他很信任。不久,这人可以自由出入掌管西夏军事行动的枢密院了。过了一年多,这人又回到了仲世衡手下。众将这才知道是一出“苦肉计”。

公元1042年,与西夏相邻地区的宋鄜延经略使庞籍等官员,通过写信、赠予金钱等办法试图瓦解西夏边境防务,诱其大将归降。过了一段时间,果然有浪理、赏乞、媚娘三人到仲世衡处请降。仲世衡知道这三人是西夏权臣野利兄弟派来诈降的,但仍委以监督商税之要职,并与之一同骑马出入,甚是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