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表达成就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分钟书画

书画,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

中国书画自成体系,源远流长。

其中我们会发现,每位书画大家在成为大家之前,都会模仿其他书画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几位书画大家的故事。

颜真卿,是中国书画巨擘,他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学习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人称“颜体”。

颜体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书法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立起自己的风格。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

颜真卿的《劝学》,一直流传至今,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启功先生虽然一直不喜欢别人称呼他为“书法家”,但他在书法、绘画方面的确有成就。

关于学写字,启功有这样一段话:“学写字首先要敢于不受自古以来各流派清规戒律的束缚。比方说,笔只能怎么拿,腕只能怎么用,这是很害人的。”其次是“向古人学习也不一定死学某一家、某一派。我幼年时学祖父和上辈成亲王的,后来又学过赵孟 、董其昌、米芾,再后来学‘二王’、颜真卿、欧阳询及唐人写经,十年动乱期间习柳公权。这样兼收并蓄,经过消化,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领导干部上舞台,文化战略讲起来。业务技能训练好,教育兴邦育人才

启功自幼喜欢绘画,尤其擅长画石竹,画中有题诗,诗、书、画、印浑然一体。

画家在坚持自我定位上,就更加明显,比如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热衷于虾;提到郑板桥,当然会想到他画的竹子。而且,因为艺术家的鲜明定位,人们对他们各自的风格也是印象颇深。

徐悲鸿的马堪称一绝,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与动态,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经常在山乡和有马的地方对真马写生,马的速写稿不下千幅。所以他下笔时能做到“全马在胸”,笔墨酣畅。徐悲鸿画的马落笔有神,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屑,盘骨强壮,气势磅礴,形神俱足。他以周穆王八匹名马为题材所画的《八骏图》,成为不朽名作。

关于徐悲鸿画马还有一个趣事,他的一位朋友也画马,对徐悲鸿一直不服气,有一天这位朋友问张大千:“大家都说徐悲鸿画的马非常好,您觉得我俩谁画得好?”张大千看了看,说:“不一样,不一样,你画的是耕地的马,徐悲鸿画的是奔跑的马。”

可见,即使都是画马,大家的风格也全然不同。

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约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他画虾已很神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亦因之而变,他的虾也成为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直至齐白石80多岁,其画虾已入化境,画艺日臻成熟。

郑板桥一生喜竹爱竹,痴竹迷竹,指竹作诗,写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郑板桥为官清正,关心人民疾苦,终因看不惯官场腐败,弃官卖画,自力更生。郑板桥之所以能画竹传情是因为他眼中有竹,心中有竹,手中有竹。同时他还通过诗歌言志。耳熟能详的就是他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之于郑板桥,可谓相得益彰,人竹合一。

表达指导

1.但凡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他们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如何在艺术的道路上坚持。

2.他们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3.他们先模仿,后创造,形成个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门派。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