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VK试验型车辆

VK 31轻型拖拉机(早期试验车)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军的坦克发展遭受了巨大挫折,而受《凡尔赛和约》的影响,德军的坦克发展之路也一直停滞。在魏玛共和国末期德国的政局不稳,而民族主义和集权的独裁势力等极右翼迅速抬头,军队的扩张也就开始了。德国国防军总结了一战的教训以后,认为重火力的坦克是相当必要的。
1927年德国哈诺玛克拖拉机厂秘密开始制造新的坦克样车。他们将37mm 46倍口径的KwK 36型火炮安装在一个拖拉机底盘上,并改造了一部分装甲,全车动力仅仅为25马力,火炮的射界也仅为30度角。而另一台安装有7.7 mm机枪的战车原型,在安装了51马力发动机以后也被研制出来,该机枪拥有360度的射界。这两种战车开始小批量地生产,服务于德国国防军,用于实验。
1928年5月到10月之间,德国开始召集各大著名的军火企业讨论今后的武器发展方向。德国兵器局下令克虏伯公司和莱茵金属波尔西格公司共同生产新的轻型坦克,他们正是以之前哈诺玛克公司的武装拖拉机作为原型。克虏伯和莱茵金属公司一共在这个时间段里生产了3辆样车,它们外形非常相似,区别在于悬挂部分——克虏伯公司采用螺旋弹簧,而莱茵金属采用的是悬架结构。

VK 31轻型坦克野外测试

轻型坦克四视图

利用VK 31轻型坦克底盘改装的全履带运输车

VK 31轻型坦克工厂设计图纸样稿

VK 31轻型坦克工厂档案照片
1930年4月到5月之间,两个公司又对坦克进行了新的调整,比如采用戴勒姆—奔驰的新型迈巴赫HL 38 TR型100马力发动机,精简了操作让坦克3人就可以控制,还将炮塔改造成德国制造的视野更好的型号。为了放松别国的戒备,该型坦克隐去了PANZER的习惯称呼,被命名为Leichte Traktor,也就是轻型拖拉机的意思。德国人并不着急对这个型号的坦克进行发展,而是更有远见地让其成为训练车,用于培训将来德国装甲兵的新兵。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这些德国装甲兵学员有和他国士兵联合学习和交流的习惯,而德国人选择的学习和切磋的朋友,正是未来他们的死敌苏联红军的年轻装甲兵。
VK 3.02弹药运输车
1937年9月,军方要求设计一款履带式的弹药运输车。首辆VK 3.02装甲弹药输送车原型在1940年被生产出来。该车敞篷设计,后部为箱体结构非常简单。该车只生产了很少的数量并没有大量运用,但利用VK 3.02底盘制造的自行火炮却开花结果生产出样车。这种单一设计底盘单一用途的车很快就被淘汰。

通过模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VK 3.02弹药运输车的构造及外形特点

由于底盘低矮,VK 3.02弹药运输车负重以后通过野外障碍的能力较弱,这也是该车被淘汰的原因之一

VK 3.02运输车档案留存照片

VK 3.02运输车侧面线图
VK 3.02搭载50mm PaK 38自行反坦克炮
该车是1940年由伯格沃格公司改装的实验型。它用VK 3.02装甲弹药输送车的底盘改装,在此基础上安装了50mm PaK 38反坦克炮。为了使底盘能更好地承受火炮的后坐力,它加装了一个驻铲。这种试验车型共改装了两辆,后来实验发现这种底盘太小不适合安装PaK 38反坦克炮,所以该实验型未投入批量生产。


VK 3.02搭载50mm PaK 38自行反坦克炮
VK 3.02搭载105mm LG40自行无后坐力炮
1941年9月,克虏伯计划在VK 3.02基础上研制一款自行无后坐力炮,利用其后坐力低的优点,使轻型底盘也能搭载大口径火炮。该车搭载105mm Leicht Geschütz 40无后坐力炮。该方案只利用底盘车安装了一个木制战斗室和假炮,连实车都没有生产出来就被终止了。



VK 3.02搭载105mm LG40自行无后坐力炮
VK 5.01“小猫”装甲运兵车
1943年,汽车联盟股份公司(Auto-Union,奥迪的前身)接到订单,要求设计全装甲防护的人员运输车用于伴随坦克作战,其作战职能与Sd.Kfz.251半履带装甲车一样,但由于是全履带设计,其越野性能比半履带车要好,且装甲厚度也比半履带车增加不少。
该车要能装载6到8名士兵,是一种武装运载车并不用于对敌作战。Auto-Union生产了两种样车,作战部分在上部并呈开放式,驾驶员在左侧,MG 42机枪手在右侧,战斗部分外形与Sd.Kfz.251的载人部分类似。它的动力来自于一台180~200马力的迈巴赫HL 50 Z发动机(Maybach HL 50 Z engine)。装甲防护范围从14.5毫米(侧面和后面)到30毫米(正面)。底盘设计运用了德国坦克惯用的交叠式负重轮。1944年夏天,两种样车被送往Berka进行测试,同时遇到了很多技术问题。1944年9月,Auto-Union收到了停止设计的命令,由BMM公司(Boehimisch-Mahrische Maschinenfabrik,原捷克CKD公司)接手研发这个项目,编号同样是VK 5.01。BMM公司原计划设计叫作“小猫”的装甲运兵车[Vollkettenaufklarer 38(t)Katzchen],其设计和Auto-Union的非常相似,但也有许多明显的特征和Auto-Union的产品不同:车体后部新增1门MG机枪,引擎在右边而不是左边,乘员舱门改为左侧出入,加厚前装甲到50毫米,采用38(t)负重轮取消重叠悬挂等。
两款车的发动机220马力的太脱拉(Tatra)103发动机和280马力的普拉加(Praga)NR发动机都接受了测试。BMM的设计在表现上优于Auto-Union的设计,例如:最大行驶速度达64千米/小时,最大越野速度达40千米/小时,行驶范围600千米。
1945年早期,Auto-Union公司两辆样车中的一辆被美军俘获,BMM公司的两辆原型车在战争中被毁掉了。
从这两个车型上,我们看到了一些划时代的东西。相对于基准车改动不大的“追猎者”, BMM由于输送车的特殊结构要求,发动机被改为前置,为车体后部的载员室及其舱门留出足够空间。VK 5.01车体前部是动力舱,包括发动机、散热器和转向驱动装置等。两款车都尽量利用现有零件进行生产,努力实现着通用化的目标,都能进行升级加装不同武器满足各种需要。


两图为BMM“小猫”全履带装甲人员输送车。区别于Auto-Union公司设计的同编号人员输送车,BMM“小猫”的发动机舱在右侧,成员舱门在车体后部左侧

上半部分为Auto-Union公司的全履带装甲人员输送车负重轮的样子,和38(t)的大直径负重轮完全不同,发动机舱在左边,舱门在右边,和BMM公司的设计完全相反<br/>下半部分为Auto-Union公司的全履带装甲人员输送车线图。注意已经更换重型坦克用全钢负重轮

Auto-Union公司样车击毁后被美军俘获


两图为BMM“小猫”全履带装甲人员输送车。完美的防弹外形和简洁的设计,让该车有了现代装甲车的雏形
VK 6.01(Ⅰ号坦克C型)
德国军方希望对Ⅰ号坦克进行全面强化使其成为全新伞兵部队快递侦察车。基于这一需求,1938年秋天,德国陆军兵器局与Krauss-Maffei(克劳斯·玛菲)、MAN和Daimler-Benz(戴姆勒·奔驰)三个厂签约,开发全新型Ⅰ号坦克C型。Ⅰ号C型坦克作为空降及侦察坦克,重量设定为6吨,代号VK 6.01,要求轻量与高速。作为一种有充足装甲防护和火力的侦察坦克,该车拥有一个全新的底盘和炮塔,现代化扭杆悬挂和五对交错式负重轮。原型车在1939年秋天与冬天完成组装与测试,正面装甲厚30毫米,侧装甲厚14.5毫米,与当时的Ⅳ号坦克相当,可以抵挡20mm炮的攻击。
VK 6.01强化了变速箱及行动装置,改装后路上最高时速达79千米/小时,使用7.92mm EW 141机枪(只生产了一挺样枪),弹药和PzB 39反坦克枪相同。
从1942年7月至12月共有40辆C型出厂,其中2辆在1943年被送往苏联配属于第1装甲师,其余38辆1944年夏天装备给第59预备役装甲团,送往西线部署到诺曼底。盟军1944年在诺曼底登陆后全部损失。部分C型在短暂投入战场后又被修改回训练用途。

VK 6.01侧面效果图

VK 6.01标准档案照

VK 6.01的另外一款设计方案,延长了底盘且主动轮的样式也不同。炮塔直接使用Ⅱ号坦克20mm炮制式炮塔以简化生产

坦克乘员与翻越障碍而停止的VK 6.01在野外合影



EW 141部分设计来自于MG 151,外形也有些相像,实际上其口径为7.92mm,使用和PzB 39反坦克枪相同的弹药(7.92*94),全枪重30.2千克,初速1160米/秒,100米距离可击穿26毫米装甲(垂直角度)

该车内部细节照片

全车各部位装甲厚度图示(单位:毫米)
VK 9.01(Ⅱ号坦克G型)
1938年,德国兵器局提出9吨级侦察战车的开发方案,虽然有其他的原型车正在进行测试,但军方为找出最适合装甲部队使用的车辆,需要开发多种车型以供比较。车体上部构造及炮塔的研发仍由D.Benz公司负责,而研发车体底盘的重任就落在MAN公司。它拥有全新的整体外形,悬挂装置沿用D/E型但是负重轮交叠排列,加上较短的车体和全新的炮塔使它完全脱胎换骨。车体上部前方的观察窗与Ⅳ号坦克类似,两个观察窗之间装上了一块金属板欺骗敌人,降低敌人攻击观察窗的可能。
原型车于1939年底完成。引擎采用200马力的迈巴赫HL 66 P型引擎,最高时速可达50千米;车体前方的左、右两边各为通信员及驾驶员,但他们并没有各自的出入口,必须经由炮塔的上方进出;底盘的悬吊系统为扭力杆式,左、右两侧各有五具,提供给五个负重轮使用,而负重轮样式类似C型为交叠负重轮形式,可提供良好的行动能力,使车身能更平稳地行进,但在冬季时也容易因为积雪结冰而卡住。
炮塔为新型的多角形焊接式,并装有炮盾及车长指挥塔。武器加强为20mm KwK 38 L/55坦克炮和7.92mm MG 34同轴机枪。
最后定型的车辆称为“G型”,方案名称VK 9.01。除了基本的G型外还发展出G2、G3、G4型,每一种都拥有更厚的装甲和更宽广的驾驶员视野。但军方对G型仍然很不满意,虽然该车获得了75辆订单,但是因为细节调整费时过多。所以从1941年4月至1942年2月间G型(包括G1/G3/G4型)出厂12辆后便被下令停产(VK 9.01底盘序号150001~150075)。

VK 9.01侧面线图

VK 9.01效果图

步兵反坦克训练中充当目标的VK 9.01

该车档案照片


该车虽然产量较少,但有大量照片证明该车参加了众多战事
VK 9.01自行反坦克炮(G型使用75mm PaK 40坦克炮)
该车有一张罕见的照片,代表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车辆——搭载75mm PaK 40坦克炮的VK 9.01自行反坦克炮。该车并不是简单地把炮放在车体上,而是设计了一款倾斜装甲包裹着整个车体侧面。左侧车体上标有“HANS”字体。照片中该车正在进行铁路运输,车体上涂装有条纹迷彩。

反坦克炮型的线图解剖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坦克炮与车体的安装方式和所处位置

搭载75mm PaK 40坦克炮的VK 9.01自行反坦克炮照片
VK 9.03(Ⅱ号坦克H型)
H型(VK 9.03)原本是打算作为G型的量产车种。两者的基本外形一样,但车体侧部装甲由G型的15毫米强化至20毫米,而其引擎采用200马力的迈巴赫HL 66 P型发动机,加上新型齿轮箱使最大时速从G型的50千米增至65千米。
MAN厂在1941年时获得了500辆的量产订单,军方命令H型在1942年4月必须投产,但因为行动装置及变速器方面的问题,生产线要到9月才能上马,整个生产计划被取消,最后H型只完成了一辆原型车。

VK 9.03档案照片

铁路运输中VK 9.03b的留影,可以作为该车参加过实战的证据
VK 9.03b(H型使用50mm PaK 38坦克炮)
VK 9.03b是在1942年1月,利用2辆VK 9.03(H型)改装后安装上PaK 38型50mm 60倍径反坦克炮,由军队在东线进行测试。其底盘和H型相同,而上部的构造则与VK 13.03相同,并装配了一个开放式炮塔。

VK 9.03b档案照片
在1943年早期有计划将VK 9.03安装上42型75mm 70倍径反坦克炮成为坦克歼击车(类似“貂鼠”坦克歼击车),火炮被设计在可旋转炮塔中,但是这个方案从来没有实现过仅作为计划保留下来。
VK 13.01(Ⅱ号坦克M型)
M型是将乘员增加到4人的实验性质的车种,速度上仍然要求像侦察战车一样高速。因此,MAN厂将H型的底盘及VK 13.03(L型)的上部构造及炮塔结合起来做测试,并计划将其搭配50mm口径主炮。接下来,在H型停止生产以后就开始L型的生产,并将4辆M型全部修改成L型。所以,G、H与M型的车体基本上都和L型的相同。

VK 13.01线图
L型设计了一个较大的炮塔,将20mm口径的主炮装配于炮塔的中央,而炮塔的内部则置有车长及炮手。也因为如此,原本是车长一个人担负的炮手及指挥的任务便分了开来,改由车长和炮手各司其职。另外,炮塔的后方设有大型的出入口,主要的功用是作为弹药补给及炮手的出入口。同时,车长及炮手各有一个能作三百六十度旋转的全视角潜望镜,而部分本型战车的炮塔上亦有装置烟幕弹发射器。到了后期型的炮塔上,后方的出入口修改成较大的样式。
底盘延续其他的Ⅱ号战车的扭力杆式行动装置,并采用交叠式负重轮。主动轮及诱导轮均重新设计,并搭配Kgs 63-360/90型履带;车上的无线电机改采用大功率的FuG 12和FuG Spr. a型无线电机以及大型的星形天线,使L型更能有效地进行侦察及指挥任务。成员之间的通讯是使用内部通讯系统。由200马力的迈巴赫HL 66P型6缸发动机和ZFAphonSSG48变速箱提供动力。L型重13吨,能在公路上行驶290千米,最高时速可达60千米。
VK 13.03(Ⅱ号坦克L型“山猫”)
Ⅱ号系列的改进终于在L型这里画上句号。
1942年德国武器局仍十分顽固地坚持发展Ⅱ号坦克,开始研发编号为VK 13.03的车体。L型的开发与H型同步,所以也是以G型为基础设计。但是最后到了样车阶段却改用M型底盘而成为VK 13.03,这辆样车拥有全新的大型炮塔,一门KWK 38型20mm机关炮装在大型防盾上。

“山猫”线图

非常罕见的“山猫”原型车底盘测试彩色照片。全车涂装暗红防锈底漆


如今能在英国博文登坦克博物馆(黄色迷彩)和法国索缪尔坦克博物馆(绿色条纹)看见非常完好的“山猫”实物
经过测试之后,VK 13.03已达到所要求的性能,并经过进一步改进作为L型于1943年9月投入量产。L型的乘员增加至4人,后期换用更强的KwK 39型60倍口径20mm火炮,它被称为“山猫”(Luchs)并拥有独立的制式武器编号Sd.Kfz.123。
“山猫”轻型侦察坦克被部署在东西线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它装备了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的装甲侦察营(侦察分队)。西线的第116装甲师,东线的第3和第6装甲师都有报告使用了这种装备。武装党卫军的第3骷髅师和第5“维京”师在东线也使用了“山猫”。发到东线的“山猫”都在车体前部安装了附加的前装甲板以提供额外的保护。还有一小部分安装了无线电设备和天线以作为侦察通讯车辆。“山猫”最后安装了(山猫50mm)39型50mm 60倍径坦克炮(VK 1602美洲狮),但是也生产了一种安装了38型20mm 55倍径加农坦克炮(射速达到每分钟420~480发)的变形体,20mm加农炮安装了TZF6型光学瞄准镜。有不确定的报告说有31辆“山猫”使用了开放式的炮塔用于安装39型50mm 60倍径坦克炮,在1943年后期进入部队。还有计划是制造一种回收车辆——“山猫”维修坦克,但从来没有实现。延长底盘后改装成“山猫”防空坦克(VK 13.05),安装20mm四联装高炮或者36型37mm高炮的项目同样也从来没有实现过。


博物馆中的“山猫”侦察车细节图

“山猫”发展型为装备50mm炮的大型炮塔方案。炮塔的重量使底盘超负荷运载,速度也大大降低,削弱了战术灵活性。装备的50mm炮虽然威力比20mm炮提高不少,但面对中型坦克正面装甲仍然无能为力。方案最终被取消也没有实车装备部队


“山猫”侦察车效果图

1944年诺曼底地区,德国116装甲师遗弃的“山猫”
L型“山猫”获得了使用单位的一致好评,军方于是签发了800辆的订单,由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公司和亨舍尔公司生产。(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公司发展底盘,戴姆勒—奔驰公司设计上层结构和炮塔。)但由于当时轻型坦克已没有生产优先权,所以从1939年9月至1944年1月只能见缝插针地制造了104辆(有资料说是133辆),底盘编号200101-200200。军方终于忍无可忍下令停产。
倾斜装甲VK 13.03 V29
“山猫”坦克的后续型号,赋予编号VK 13.03 V29。采用车体倾斜装甲,在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提高防御能力并保持速度优势。由于“山猫”的停产和新开生产线生产单一用途车辆的不现实,该方案没有继续研制,但生产了一辆可开动的验证车。


该车模型图


该车在工厂进行了大量实验但并没有投入实战



该车三视线图
VK 13.05自行防空炮
“山猫”坦克延长底盘后改装成的“山猫”防空坦克,命名为VK 13.05,它安装20mm四联装高炮或37mm FlaK 43高炮。由于防空高炮需要乘员侧面加装弹药,所以战斗室一般较宽,多为方形或圆形结构。车体座圈加宽且突出车体,以配套全向射击的敞篷战斗室宽度。这个项目同样也因为单一用途需要重开设生产线而没有进行,只有模型没有生产过实车。


防空炮官方模型留档照片
VK 16.01工程车
VK 16.01工程车利用J型车体加装吊臂改装而成,底盘重量及履带宽度使该车重心非常稳定,可以轻松吊起重物。该车厚重的装甲也起到保护作用。
照片为1944年夏天法国诺曼底地区的德国116装甲师所属VK 16.01工程车。


非常冷门的工程车模型

唯一一张该车实物照片

画家笔下的VK 16.01工程车效果图,黄色底漆及绿色条纹迷彩
VK 16.01(Ⅱ号坦克J型)
J型是和Ⅰ号坦克F型共同开发的“突击坦克”,用途是支援步兵突破敌军要塞,因此拥有重装甲并降低了行驶速度。
J型虽然使用G型的底盘为基础,但由于设计理念截然不同所以做了大幅度改进:它的车体前部装甲达到80毫米(与Ⅳ号坦克H型相当),整体外形短粗精悍并将出入舱口设在车体侧部。J型也使用交错排列负重轮并换装了极宽的履带。车体前部窗口与“虎”式重型战车初期型相同,这可能是受到Ⅰ号坦克F型的影响所致,Ⅱ号J型和Ⅰ号F型都有“缩水虎Ⅰ”的谐称。
J型从1942年4月至12月生产了22辆,1943年7辆J型被送到第12装甲师,在东线作战。在1944年其中的一辆被改装成装甲工程车在第116装甲师坦克修理连服役。1942年捷克斯柯达公司建造了一辆T-15原型车,德国也开发了VK 16.02“美洲豹”,但这些设计都被放弃了。所有的这些设计最后只有VK 13.03——Ⅱ号L型装甲侦察坦克“山猫”通过了量产投入实战。

VK 16.01效果图



由于造型独特,并且隶属于精锐部队,该车留下大量战场作战的照片

VK 16.01宽幅履带有助于雪地及泥泞道路的通过
VK 16.02“美洲豹”侦察坦克
1942年武器局考虑将正在开发的“黑豹”坦克利于跳弹的外形,结合自身需要一种重装甲、大威力侦察坦克,向MIAG公司提出车体设计要求,而炮塔则交由戴姆勒—奔驰公司负责。设计工作在1942年10月完成。根据1941年至1943年12月德军装备生产计划,早期需要105辆新侦察坦克,至1944年再生产150辆,根据装甲兵建制估计,侦察坦克的装备总数应该是339辆。
下页线图为VK 16.02(DB)重型方案,受到VK 30.02(DB)(“黑豹”坦克的前身,也为戴姆勒—奔驰公司设计)设计很大影响。VK 16.02预计采用全焊接装甲钢板车身,正面防护是50毫米厚的装甲,并有50度的倾斜角度。车身侧面和后面为30毫米厚装甲,顶部和底部都是20毫米装甲。引擎和传动布局采取德国经典设计,发动机在后,通过传动轴将动力传到车身前部,变速箱在车体前方。驾驶员在车体左侧,右侧则是无线电员的位置。车体中部是战斗室,安装炮塔及相关设备、弹药,炮塔内有车长和装填手的座椅。
VK 16.02在新型的狭型炮塔上装KwK 39/1 60倍口径50mm坦克炮,受到VK 30.02启发左侧指挥塔突出炮塔(模型图为VK 30.02(DB)炮塔特写,可以对比看出两者的相似之处)。用新设计的炮口制退器可以有效缓解火炮后坐。
该车原尺寸模型于1942年6月完成,1942年9月完成第一辆原型车设计。但面对东线“T-34危机”, VK 16.02(MAN)轻型版本一开始就被放弃,而重型版本相对于轻型坦克来说重量过重,武器却无法在跟同级别坦克对抗时获得压倒性优势,另外它与“黑豹”中型坦克过于相似,最终军方采用“黑豹”执行侦察任务,生产优先权也被“黑豹”坦克得到。VK 16.02(DB)重型方案外形和“黑豹”很相似,都使用了倾斜的前装甲,以提高生存能力。但是由于底盘过小,载重有限,限制了安装火炮的威力。这时候才发现,既然量产的“黑豹”坦克可以方便地改装成侦察车,执行侦察任务的同时,装甲和火力也能达到主力坦克标准,那么需要重开生产线和新零件的VK 16.02就完全没有必要生产了。
不过设计的狭型炮塔由于性能出众,经过修改后不但被生产出来,还被用在后来出现的重型轮式装甲车Sd Kfz234/2“美洲虎”上,也算VK 16.02方案血脉的延续吧。

VK 16.02(DB)方案线图

VK 30.02(DB)炮塔模型图。注意侧面突出的指挥塔。整个炮塔和VK 16.02的形状也非常相似

VK 16.02(MAN)方案模型留档照片,可以看到细节上跟下页的效果图还是有差别的

VK 16.02(MAN)方案效果图
VK 18.01(Ⅰ号坦克F型)
1939年夏天德军入侵波兰,虽然迅速瓦解波兰军队的有效抵抗,但实际上德军坦克的轻装甲很容易被反坦克炮击穿。与此同时,兵器局正计划开发另一款新的Ⅰ号,要求装备重型装甲,作为攻击箭头作用。新Ⅰ号坦克设定重量18吨,代号VK 18.01,要求装备重装甲以配合步兵攻击;主武装与Ⅰ号坦克同为两挺机枪。VK 18.01炮塔曲面防盾和车体前部装甲达到惊人的80毫米,侧面与后面也有50毫米,当时盟军还没有能击穿如此厚度装甲的反坦克炮,其正面可以抵挡当时德军自己最强的50mm穿甲弹直击,而侧面则能防御37mm穿甲弹,最终整车重量达21吨。翼子板在原型车是平直的配置,但在生产型则略呈桥型;原型车的驱动轮为13齿,生产车则为16齿;生产车使用不同的履带,每片的长度从16厘米缩短到13厘米,每侧的履带增加到65片;采用交错负重轮和极宽的履带,出入口设在车体两侧。
VK 18.01有一个手动回转式炮塔,配备了两挺7.92mm MG 34机枪,由车长操作,并有五个不同方向的观察用潜望镜供车长使用;车体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圆形舱盖,驾驶员则主要由车体左侧的舱口出入,而驾驶座正面的观察窗的构型与“虎”式重型战车初期型相同,所以有“迷你虎式”之称;其发动机与C型战车的相同,但由于车身过重,所以其最高时速只有每小时25千米。
1939年底第六兵监部要求兵器局开始生产30辆VK 18.01,兵器局在隔年二月发出合约。1940年2月第六兵监部要求预备生产100辆VK 18.01,以便在1941年底开始交货,但是这个命令在1942年7月1日被终止。第一辆原型车在1940年6月17日完成,全部30个炮塔的生产组装在1941年9月底前完成,在12月完成全部30辆车的生产。1942年7月正式称该型为Ⅰ号坦克F型。30辆F型于1943年夏季投入实战,其中,8辆配备至第1装甲师,服役于东线战场上,其余的则由国内的预备部队及其他的师使用至二战结束。
Ⅰ号战车F型由于数量少且服役的部队不多,从未使用防磁涂料。
车辆数据:
长:4.375m
宽:2.64m
高:2.055m
武装:MG 34 7.92mm机枪×2
正面装甲厚度:80mm
侧面装甲厚度:50mm
最高速度:25km/h
最大行动距离:150km
传动装置:6前1后
无线电通讯电台:FuG2

VK 18.01档案照片


现在俄罗斯的库宾卡装甲博物馆(左图)和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军事博物馆(右图)内可以看到Ⅰ号F型的实车展品

Ⅰ号坦克F型装甲厚度(单位:毫米)及结构示意图,由于采用重型装甲,将近20吨的车体的最高时速只有25千米/小时


坦克档案照片

为生产厂家制作的Ⅰ号坦克F型1:1木质模型


宽大的履带非常适合东线泥泞的道路

Ⅰ号坦克F型线图。该车虽然小,但功能齐全,随车工具合理地安放在宽大的翼子板上

集中使用的Ⅰ号坦克F型。有趣的是它们的编号形式,采用车体前部右侧统一“281”单位编号,大数字代表车号(21、27、28)。这样的编号并不是德军制式编号形式
VK 20.01中型坦克
1938年,德军在入侵波兰之前,就已经着手开发Ⅲ号、Ⅳ号坦克之后的下一代主战装备,计划作为德军的标准型中型坦克。这种车继承于前两种坦克,并被命名为VK 20.01,意思是履带车辆20吨级的第一方案。戴姆勒·奔驰公司承担了这一任务将之命名为VK 20.01(DB),并在1939~1941年间研制出了中型坦克样车。原型车曾被布置在东线战场,在一些战斗测试中暴露出很多严重的问题,1941年该型坦克被认为已经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最终被放弃。该车使用440mm Kgs 62/440/120履带,最大速度每小时50千米。后来克虏伯公司也放弃了自己原本打算开发的Ⅳ号发展型,开始着力于20吨坦克的研制,其工程名称为VK 20.01(K), MAN公司也参与进来。但不久后德军开始入侵苏联,随即遇到了T-34等苏联新型坦克的挑战。经过对俘获的T-34坦克的检查,德军确认20吨坦克是不能满足未来作战要求的,便将原先的20吨坦克方案改为VK 30.01,开始研制30吨坦克。德军主力新坦克选择VK 30系列发展成为后来的“黑豹”坦克。

VK 20.01(DB)草图线稿。VK 20.01(DB)方案除了可以使用50mm炮以外,还能使用75mm KwK37 L24坦克炮,可以进行火力支援任务。但受到底盘承载力的影响,除了发展成突击炮外没有办法提高坦克炮火力装载更大口径火炮

VK 20.01(DB)型原型车正在进行雪地通过实验,该车面对苏联的作战环境,泥泞和雪地路面都是实验底盘性能的主要项目

VK 20.01(K)方案,1935年

VK 20.01(DB)方案,1935年

VK 20.01(Rh)方案,1936年

VK 20.01(MAN)方案,1935年
VK 20.02(M)底盘计划
1941年MAN公司受到T-34坦克启发,设计了一款交错负重轮的倾斜装甲20吨级底盘,它没有实车连模型都没有,作为技术储备的方案而存在,代号VK 20.02(M)。作为MAN公司研发的“黑豹”中型坦克的设计起点,从它身上可以看到“黑豹”D型的影子。我们也可以把该车看成德国倾斜装甲的起点。

VK 20.02(M)底盘计划线图
VK 28.01(K)通用底盘计划
1943年,德国计划在1944年秋天停止Ⅳ号坦克的生产,转而生产一种多用途坦克(Mehrzweckpanzer),由于底盘采用交叠设置并且增强了发动机,该车比Ⅳ号坦克载重量更大,所以潜力巨大可用作装甲侦察车、火炮观察车、防空坦克、轻型坦克歼击车、轻型运输车、武器运载车以及其他特殊车辆。这种坦克强调火力与防护,将由克虏伯生产,命名为VK 28.01。VK 28.01的结构很像缩小版的“黑豹”中型坦克,车体装甲倾斜防护比Ⅳ号坦克大幅提高。这种28吨坦克的生产计划于1945年4月开始,但是在1943年6月整个计划被取消,Ⅳ号坦克仍然继续生产。
1943年6月,克虏伯提议将多用途坦克安装上四联装的20mm防空炮,必要时可装上专用轮毂进行铁路运输与机动,同时可结合装甲列车作为防空火力单元,但只是计划没有实施。
这个底盘还可以改装为武器运载车,搭载75 mm L/70反坦克炮。射界只有左右各15度,该方案也只停留在图纸上没有实施。

2801通用底盘效果图

2801通用底盘线图

铁路防空炮车线图
VK 28.01(DB)“侦察豹”
虽然“美洲豹”侦察坦克项目取消,但侦察坦克数量相对缺乏,使VK 28.01(DB)方案被提出。该方案是在VK 16.02(DB)的基础上保留原有炮塔,直接与“黑豹”坦克车体进行组装,加装大量天线和通讯器材以保持联络通畅与电台优势。得到的结果是该车速度快于“黑豹”,装甲厚于“美洲豹”,相对来说生存力大大提高。如果单看作为侦察车的用途来说,该车达到了目的,是成功的设计,且也不用重新开设生产线(“黑豹”座圈大于炮塔需要改装)。但面对盟军主力坦克装甲和火炮日益升级,该车火力成了制约发展和生产的最大问题而没有实施生产。

VK 28.01(DB)虽然没有投入实战,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模型来回味设计的妙处

VK 28.01(DB)效果线图侧面图

VK 28.01(DB)效果图,采用“黑豹”坦克车G型指挥型底盘(注意发动机舱后部安装的指挥天线基座。)
BW.40底盘
BW.40作为克虏伯研究大直径负重轮的实验用底盘。原本的设计方向是Ⅲ和Ⅳ通用底盘,大直径负重轮使底盘拥有较好的承载力和长距离负重轮行程。该底盘虽然造出了原型车但没有量产,研究工作也被停止。底盘并没有浪费,而是被设计为架桥车继续使用。

BW.40底盘改装的架桥坦克,正处于桥梁搭载运输状态

BW.40架桥坦克通过支架已经搭建好桥梁。从照片看该地为训练基地而非野战战场

BW.40底盘安装Ⅳ号坦克炮塔后的效果图

BW.40底盘架桥坦克演练渡河架桥演练
VK 30.01(H)中型坦克
该项目在亨舍尔公司内部被称为TigerCub。研制命令于1939年末下达到波尔舍、亨舍尔、奔驰和MAN四家公司(后两家因转向开发VK 30.02,即V号“黑豹”而退出竞争),其中波尔舍方案代号为VK 3001(P),亨舍尔方案代号为VK 3001(H)。亨舍尔选择在“突破战车”方案上继续改进,车体没有大变化,只是正面装甲厚度增加了10毫米,但行走装置明显不同——每侧7对负重轮以交错方式排列,纵置式扭杆悬挂,履带比“突破战车”的宽120毫米,达到520毫米。负重轮交错式排列布局除了能均匀分散车重,提高越野能力外,还有利于行驶平稳性和乘坐舒适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火炮射击的后坐力,因此这种布局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德军的半履带式车辆,以及所有后期开发的坦克上,形成了德国独特的“负重轮交错排列情结”。



三图为作为工程车的VK 30.01(H)底盘,正在进行壕沟挖掘工程实验



三图为工厂测试VK 30.01(H)底盘时拍摄的照片。注意该车没有安装炮塔时,炮塔位置安装有配重以检测底盘负重情况

VK 30.01(H)侧面效果图,安装和Ⅳ号坦克相同的75mm短管火炮

照片显示,VK 30.01(H)也曾经安装装备75mm短炮管的炮塔进行过测试。就炮塔和底盘的承载力而言,该车完全可以装备长身管75mm坦克炮

上图为VK 30.01(H)的方案虽然没有继续下去,但炮塔作为防御工事(上图)继续发挥余热

上图为VK 30.01(H)的方案装甲厚度图示
128mm“埃米尔”自行反坦克炮
128mm“埃米尔”自行反坦克炮在亨舍尔公司VK 30.01(H)底盘基础上进行车体延长,每侧增加1对负重轮,车重相应增加5吨,发动机与VK 3001(H)相同。1941年3月至10月间制造了4辆底盘,其中2辆在1942年初被改装成“斯图尔·埃米尔(Sturer Emil)”重型坦克歼击车,安装128mm高炮改装的128mm L/61反坦克炮,炮口初速880米/秒,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102毫米垂直装甲。这门火炮的威力在1942年间所有坦克中是最强的。火炮方向射界左右各7°,高低射界-15°~+10°。火炮放在发动机前的炮座上,上部车体由薄装甲构成,车身向后延长以容纳战斗室。乘员5人,载弹18发,最高公路时速25千米。
两辆样车完成的时候,原本要用它们去攻克的马其诺防线和苏联国境线筑垒地域之类的重型碉堡群早已被甩在德军战线之后了,因此它们被改用于执行远距离反坦克任务。1942年5月15日,这两辆128mm自行火炮样车被下发给国防军第521坦克歼击营。
在1942年夏季攻势接下来的日子里,521坦克歼击营继续跟着大部队向前推进。1942年11月2日和12日的报告中宣称这2辆128mm自行火炮仍处于可作战状态。(该营此时还有3辆Ⅰ号坦克歼击车,以及7辆不明型号的76.2mm自行火炮),12月1日和2日的报告中,显示有一辆可用(还有3辆Ⅰ号坦克歼击车和3辆76.2mm自行火炮)。当时,521歼击营正在第六集团军编制下的冯·拉根瑟瑙坦克歼击战斗群(Panzerjäger-Verband Von Langenthal)作战。后来,亨舍尔的报告中称两辆自行火炮全部于1943年1月毁于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人至少缴获了其中的一辆,这一辆其时已经取得了22个击毁记录。该车成为库宾卡武器博物馆的藏品之一,现在仍然可以看到。

128mm自行火炮实车照片,体积庞大但防护力薄弱是该车最大的弱点

四图为128mm自行火炮效果图,绘图员细心地在炮管上画上了击杀环

俄国库宾卡坦克博物馆收藏的世界上唯一一辆现存的实车

一辆128mm自行火炮被缴获时候的状态,远景可见被抛弃的Ⅰ号坦克歼击车


1942年3月9日公司存档照片,可以看到驾驶室右侧有一个铁皮制的箱型结构,车尾处有一个烟雾弹箱。另外该车惊人的俯角也是其他坦克歼击车所不具备的,它可以在坡面倾斜面露出很小面积而不担心被发现和击中

四幅图为战斗室内部照片,可以看见128mm炮尾相当巨大,只有重型坦克且延长战斗室的炮塔才能装下,也可从侧面看出坦克炮口径增加和炮塔体积之间的等比关系。该车弹药分布在战斗室壁上,竖着的架子用于放置弹头,横着的箱子里面装载着药桶
VK 30.01(P)中型坦克
波尔舍·斐迪南博士获命担任德国坦克发展委员会首席顾问,该委员会由工程师和产业界代表组成,负责未来的坦克设计并对兵器局正在开发的坦克提供专业建议。保时捷博士在1939年底应该已经从委员会知悉克虏伯和亨舍尔厂正在发展新的30吨坦克的计划,他自己也在斯图加特的波尔舍工厂设计新的同级坦克,不受兵器局根据战训所推演的技术性能要求,自由发挥他的设计才能。(可能正因为如此,保时捷的许多设计虽然在概念上先进,但是多半不符合部队需求,如外架的悬吊系统和电驱动概念。)
波尔舍博士认为机械式的传动装置将无法适用于重型的坦克上,于是计划使用电力作为车辆动力,引擎产生的动力带动发电机产生高压电,电力传送至两具马达驱动启活轮和变换档速,在当时此概念至为先进,类似于自动排档的设计。这款设计车身称为100型(Type 100),计划名为VK 30.01(P)以别于亨舍尔的VK 30.01(H),代号为“豹”式(Leopold)。1941年3月该设计获得兵器局和约,由位于维也纳附近的尼伯龙根厂组装车体,克虏伯生产装甲部分,斯太尔生产引擎,西门子生产机电装置和马达。

安装有炮塔完整版的VK 30.01(P)绘画效果图。电脑绘图弥补了坦克爱好者面对计划方案没有实车而产生的遗憾

三图为越野测试中的VK 30.01(P)底盘。该车同样在没有炮塔的情况下安装有配重以更真实检测底盘性能
1941年3月13日克虏伯提供105mm L/52与88mm L/56炮的穿甲性能表给保时捷博士,建议选择其一作为VK 30.01的武装。最后88炮被选中,克鲁伯也获得合约设计炮塔,而一个月之后克鲁伯就完成了炮塔的木制模型。但同时“虎”式坦克的开发计划启动,VK 30.01(P)的计划也立刻受到直接的影响。
1941年下半年尼伯龙根组装了一辆软钢制、没有炮塔的VK 30.01(P)车体,作为保时捷“虎”式的试验车进行测试,之后该计划便结束了。

Porsche Typ 100发动机存档照片

安装炮塔的量产型VK 30.01(P)工厂设计图纸,88mm炮让该车在同吨级坦克里的火力遥遥领先
VK 30.01(DB)中型坦克
“T-34”给德军带来的震撼太大,于是在1941年末,戴姆勒—奔驰公司(DB)决定参考T-34的外形和设计理念研制一种完全不同于德国风格和设计思想的新型坦克,该坦克重约30吨,初步命名VK 30.01(DB),该方案使用大直径负重轮,摈弃了Ⅳ号坦克那样的小型负重轮设计。大倾角的前装甲和侧面装甲,使相同重量下的防护力提高不少。VK 30.01最大的特征在负重轮及悬挂系统上——它每侧有4个大直径负重轮,这是和VK 30.02(DB)交叠式负重轮在外观上最大的区别。该车采用T-34的设计理念,动力装置和传动装置后置,取消了车底传动轴,高度进一步降低。摒弃了德国一贯的坦克布局(传动装置在前—传动轴居中—动力舱后置)。炮塔处于车体前部而不是车体中心,这也是这类坦克布局(如T-34、IS-2等苏联坦克炮塔处于车体前部)比较低矮的原因。而前部取消的传动系统,可以更合理地布局前装甲的位置和角度。
30~35吨的车体根本无法承受70倍径75mm火炮的射击需求,如果强行装车其结果只能是射击精度大幅下降,武器方面使用长身管75mm炮但这已经是上限,口径更大更重的火炮会导致炮塔严重超载重心前倾,车体前部两对负重轮和悬挂系统将很容易疲劳磨损以致提前报废。这也正是德国重型坦克没有采用这种负重轮的原因,而无法升级火炮彻底葬送了该方案的前途,同时该车和T-34外形相像,也是导致该方案被彻底淘汰的原因之一。
全面仿自T-34/76的VK 30.01(DB)在可生产性上也继承了T-34/76的优良传统,制造工时仅10万小时,虽然仍比3万工时T-34/76高出许多,但只相当于15万工时的VK 30.02(MAN)的2/3不到,日积月累加上数目庞大这是一个大数字,足足能让德国多出几千辆比T-34/85略胜一筹的坦克来。这一优势已经凌驾于技术之上,达到生产力的层面。但德国人还是选择以质取胜的理念,在大威力火炮及车体越来越精密的怪圈中越走越远。

VK 30.01(DB)工厂模型存档照片

VK 30.01(DB)与VK 30.02(DB)线图侧面比较图,可以比较出两者外形上的差别
VK 30.02(DB)中型坦克
由于遭遇“T-34危机”,1941年11月末,戴姆勒—奔驰公司(DB)和奥格斯堡—纽伦堡(MAN)机械厂开始研制一种新型坦克,该坦克重约30吨,初步命名VK 30.02,试验车将安装由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的装备75mm L/70长管火炮的炮塔。12月9日,武器验收部将VK 30.02的自重具体设定为32.5吨。1942年春戴姆勒—奔驰公司率先完成试验车VK 30.02(DB)型,采用倾斜式装甲,炮塔安装在车体前部,并装备较大的锥形火炮护盾,这都和T-34非常相似。它的自重有35吨,装甲厚度也增加到了80毫米,行动距离达到195千米,但由于采用了相对狭窄的履带,地面压力达到每平方厘米0.83千克。
VK 30.02(DB)吸收了T-34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节省工时,比对手MAN的方案节省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虽然有这么多的优点,但VK 3002(DB)设计重心靠前,并且没有办法扩大座圈加装更大威力火炮及相应炮塔,无法提升火力是输给MAN方案的主要原因。

VK 30.02(DB)投入实战后的涂装效果图,车身上已经添加各种工具
下图为军事爱好者设想出突破原有缺点的VK 30.02(DB)Ausf B中型坦克方案,该方案车体加长,重叠负重轮间距加大,负重及重心得到很大改善。最突出的改进是重新设计了加长炮塔及全新防盾,使之能安装88mm L/71倍长身管坦克炮,该车拥有重型坦克的火力,中型坦克的速度,对目标的选择性更加灵活。该设计相当于重新设计底盘和炮塔,这在战时情况下几乎是不会被允许的。

VK 30.02(DB)缩小比例模型,考虑到以质量取胜的思想,在模型开发阶段就直接安装上L70长身管坦克炮

VK 30.02(DB)效果图


两图为1945年被盟军缴获的VK 30.02(DB)试验车底盘

VK 30.02(DB)B型三维图。如果能成为实车,该车的外形俊朗,火力机动和防护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平衡,加上车体低矮,更增加了该车的存活性

设想中不修改底盘换上"虎"式坦克88mm 56倍口径炮的VK 30.02(DB)示意图。该方案最大的漏洞,就是根据车体实际情况,无法负重88mm炮及相应设备,炮塔(黑豹F型“狭”型炮塔)也只能经过修改后才能容纳该炮,这也从侧面验证了这个底盘仅仅是模仿而无前瞻性的失败之处
VK 30.02(MAN)中型坦克
1942年1月22日MAN公司提交方案计划发展一款36吨重,装备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75mm L/70坦克炮,采用交叠负重轮的坦克,名为VK 30.02(MAN)。MAN公司还制作了一个小模型送给希特勒,承诺在1942年5月前可以完成原型车的研制。同时MAN公司的竞争对手戴姆勒—奔驰公司也在开发同类型的中型坦克VK 30.02(DB)。但明显军方更喜欢MAN公司的设计。虽然MAN公司的设计图找到了,但VK 30.02(MAN)的实车照片一直没有找到。
VK 30.02(MAN)采用德国坦克常规布局,使用扭力杆悬吊系统,而DB方案为弹簧板。MAN的履带更宽更能适应东线环境。
在1942年5月11日委员会的最终设计评选中MAN被宣布为胜出者,理由如下:
DB的设计被认为尚未完成,无法在1942年12月前投产;
DB的设计因为炮塔环太小无法装备莱茵金属公司的炮塔;
MAN的悬吊系统被证实是较为稳固的射击平台;

VK 30.02(MAN)效果图。横置圆筒状排气管有别于之后的各型型号,特征非常明显
MAN的发动机行驶里程较长。
1942年11月,在量产“黑豹”坦克前制造了两辆样车V1和V2。V1是底盘验证车没有炮塔,只安装配重进行实验。V2为安装炮塔的完整车型,但跟量产车还是有不少外观上的差别。它采用的是650马力的发动机(量产是700马力);60毫米的前装甲和球形炮口制退器;突出炮塔外的车长指挥塔;负重轮为18个螺栓(量产型为16个螺栓);主动轮样式和量产型外观不同;车体发动机舱后部无牵引挂钩等。V2生产改进后,“黑豹”坦克就正式开始量产成为德军中型坦克的中坚力量,VK 30.02(MAN)方案的胜出意味着一款二战中经典坦克“黑豹”的诞生。

珍贵的MAN公司的VK 30.02(MAN)设计图纸,可以看到该车尾部的横式圆筒排气管和所有的“黑豹”坦克都不一样


“黑豹”V1无炮塔只有配重,用于性能测试
MAN公司的V1车正在进行爬坡实验。从坡度可见该车的通过性能相当好

“黑豹”V2安装炮塔具备了生产型(D型)的各种特征。明显的区别特征为炮口球型制退器和突出炮塔的车长指挥塔

两图为MAN公司的V2档案留存照片,该车的细节跟量产车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注意本车独有的车体左侧折叠式成员上下车扶梯。主动轮也跟量产型的样式不同
VK 36.01(H)重型坦克
1938年9月德军陆军兵器局下令制造30吨级的坦克,以作为Ⅲ号和Ⅳ号坦克的后续型,亨舍尔公司接手了这个任务,作为新型中型坦克进行发展,这个也就是VK 30.01(H)坦克的开始。实际上只算它的底盘就已经快达到了30吨。作为新设计的坦克VK 30.01的防护并没有比4号坦克好多少,炮塔和车身装甲都为正面50毫米侧面和背后30毫米,只是能够搭载威力更大的火炮而已。
同时德军要求生产新的坦克去填补没有优秀重型坦克的空白,当然装甲防护要更加强大,具体指标为:正面100毫米,两侧60毫米,后方80毫米。于是亨舍尔公司开始设计新的底盘,命名为VK 36.01(H),以提高承载能力安装更为强大的装甲。为了减少沉重的坦克对地面压强过大,德军采取了独特的解决办法,即大直径的交叠负重轮和宽履带的悬挂结构,这也为今后的德军重型坦克开了先河。其实亨舍尔公司考虑得非常仔细,就是让VK 30.01和VK 36.01(H)这两种坦克的零件尽量互相可以通用。
VK 30.01(H)底盘的生产一直很缓慢,1941年3月才设计出2个原型车底盘,直到10月才又生产了2个底盘。而VK 36.01(H)底盘生产更是缓慢,一直到1942年才制造了5个底盘。1941年5月莱茵金属已经设计出专门为VK 36.01坦克准备的新型炮塔,也就是H2型,其后来被用于黑豹坦克试验车炮塔,并未装配于VK 36.01上。

亨舍尔公司VK 36.01(H)底盘侧面效果图

安装炮塔进行量产的亨舍尔公司VK 36.01(H)效果图。该车可使用“虎”式相同的88mm KwK36 L56坦克炮与长身管75mm坦克炮。但装甲比“虎”式坦克各部位的装甲要薄一些。该车相对重型坦克装甲更薄,火炮升级也无潜力,相对于中型坦克速度又太慢
随着T-34坦克的出现,新颖的高速度大倾斜装甲配置,让方头方脑的VK 30.01(H)和VK 36.01(H)这两款坦克所处的位置比较尴尬,跑得快的不如对方防护好,防护好的不如别人机动性好。而德军在1941年下半年开始要求亨舍尔公司另起炉灶发展VK 45.01(H)型坦克,也就是真正的“虎”式坦克,所以VK 30.01和VK 36.01的发展也就停滞了。



三图为军方及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亨舍尔公司VK 36.01(H)底盘实验照片。在它的身上隐隐可以看到“虎”式坦克的影子。注意该底盘没有搭载配重
VK 45.01(H)重型坦克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要求波尔舍公司(P)和亨舍尔公司(H)提供重型坦克的设计方案,克虏伯负责为他们的方案设计炮塔。亨舍尔公司设计方案基于早期VK 30.01(H)和VK 36.01(H)的设计,而波尔舍是基于早期VK 30.01(P)的设计。这些早期设计方案都没有投入生产,但它们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最初,克虏伯为波尔舍公司的VK 45.01(P)设计了炮塔,该设计在经过修改后被亨舍尔的VK 45.01(H)采用。1941年中期,亨舍尔公司决定制造VK 45.01(H1)和VK 45.01(H2)两种原型坦克。1942年4月17日,它们的样车生产出来了。
在1942年4月19日,元首生日前一天,VK 45.01(H)和VK 45.01(P)被装上铁路平板车,运载至距离“狼穴”11千米处的一个火车站。因为没有可供如此沉重的车辆使用的斜坡,卸载时只得使用铁路起重机来吊运这两个50多吨的大家伙。VK 45.01(P)在做了一个90度大转弯之后陷入松软地面动弹不得,亨舍尔厂方代表工程学博士库尔特·阿诺德(Kurt Arnold)见状急忙带着VK 45.01(H)出手相救,但是失败了,最后只得再次动用铁路起重机把这个大家伙从泥坑里拽出来。
通向试验场地的路是这两辆原型车首次经历的正式考验,一路上它们都出了很多小毛病,最危险的一次是VK 45.01(P)动力室起火。
对比演示活动原定于4月20日下午两点召开,但上午10点半时帝国元帅戈林和军备部长施佩尔突然出现,并带来元首下令在半小时后开始演示的消息。当时阿诺德博士已经按照既定的时间,吩咐手下的工程师们检修变速器,在这两位大人物到来之时,动力系统的部件已经被拆得七零八落,四散在原型车周围。众人只得手忙脚乱地把部件全都装回去,好在他们抢在元首到来之前把这项工作完成了。在11点左右车速演示开始,VK 45.01(P)赢得很轻松,以50千米/小时的高速行驶了1000米。VK 45.01(H)比较窝囊,在以45千米/小时的速度开出去850米后发动机过热,驾驶员因害怕着火而被迫停车。在发动机冷却之后,阿诺德说服施佩尔下令再开展一次机动性对比演示,这次是VK 45.01(H)赢了,它毫无压力地完成了所有规定动作,而VK 45.01(P)又陷到了坑里,这也为该车的失败埋下伏笔。
1942年7月,在贝尔卡(Berka)坦克学校,两辆坦克都开始了进一步的测试。在测试期间,VK 45.01(P)的样车被淘汰,而VK 45.01(H)的样车却非常成功。同月,VK 45.01(H)定型,命名为“虎Ⅰ”,并且开始批量生产,一代二战传奇名车登上历史舞台。
VK 45.01(H)设计时未能充分考虑铁路运输限制。为减轻压力,只是简单地把VK 36.01(H)的行动机构放大加宽,以至于需要更换运输履带,拆掉一层路轮后才能装上平板车,这对于亨舍尔公司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亨舍尔本是德国最大的铁路车辆生产商之一,并且在虎Ⅰ投产之前已经为其制造大量符合德国铁路技术标准的六轴平板车厢。

亨舍尔公司VK 45.01(H)底盘侧面效果图


两图为VK 45.01(H)底盘测试照片,同样在没有炮塔的情况下使用了配重进行底盘的数据采集

VK 45.01(H)底盘测试照片,作为一代名车已经慢慢露出其威猛的英姿
“虎Ⅰ”式重型坦克V1型
“虎Ⅰ”坦克V1试生产型。该车只安装少量车载工具,车体前部安装一块名为“Vorpanzer”的活动装甲,意思为“冲锋装甲板”,可以通过液压驱动从前方向下滑动,可以保护正面下半部及部分暴露在前方的履带。由于这个部件大幅增加了工时和生产工序,而效果又没有想象的好而被永久取消了。

“虎Ⅰ”坦克V1试生产型。底盘前部的可收放活动装甲板为该车最大特征


两图为“虎Ⅰ”坦克V1试生产型工厂照片,它是正式生产的“虎Ⅰ”坦克之前最后一种实验性质型号

三图为“虎Ⅰ”坦克V1型可收放前装甲板安装示意图

VK 45.01(H2)型效果图,炮塔和火炮跟“黑豹”中型坦克的非常相似
“虎Ⅰ”式重型坦克H1型
1941年中期,亨舍尔公司决定制造VK 45.01(H1)和VK 45.01(H2)两种原型坦克。H1型装备88mm KwK 36L/56炮,安装克虏伯为VK 45.01(P)设计的炮塔。同时车体前部取消了“Vorpanzer”的活动装甲。1941年末,亨舍尔公司决定集中力量研制H1型。亨舍尔的VK 45.01(H1)定型,命名为“TigerⅠ”,并且开始批量生产。

图为精美的VK 45.01(H2)型模型。可以弥补军事爱好者对该车没有生产出实车的遗憾

VK 45.01(H1)型效果图,该车取消了活动装甲板,并作为量产型进行设计生产
“虎Ⅰ”式重型坦克H2型
VK 45.01(H2)型装备75mm KwK 42 L/70炮,安装一种新设计的炮塔——当时还仅有木制模型。H2火力和炮塔都太类似“黑豹”中型坦克,典型的“小车扛小炮”,对底盘完全是浪费,很快该方案就被放弃了。


两图为VK 45.01(H2)型工厂模型档案照片,H2型也仅仅停留在木质模型阶段
VK 45.01(P)重型坦克
波尔舍公司的VK 45.01(P)与亨舍尔的VK 45.01(H)同为“虎Ⅰ”坦克验证型,都接受过制式采用前的测试。不过波尔舍博士设计的VK 45.01(P)并没有被采用。
1941年5月26日,在希特勒大本营的会议中,希特勒明确指出德军必须配备强力的坦克。就此,亨舍尔与波尔舍两家公司正式展开研制该坦克的竞赛。波尔舍以研发VK 3001(P)时所累积的技术作为基础,重新设计成VK 4501(P)。后于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当天,亨舍尔与波尔舍的验证型均接受了检阅,并在希特勒面前进行直线行车测试。虽然亨舍尔的试作型受到希特勒与戈林冷遇,但就性能而言确实凌驾于波尔舍之上。相反,波尔舍的试作型不但做不到原地旋转动作,更在进行路面测试时陷入地面。1942年7月27日,波尔舍的试作型在库斯麦多夫进行比较测试期间亦达不到多项要求,且解决不了悬挂系统及电机过热的问题。最后亨舍尔的VK 45.01(H)成为正式的Ⅵ号坦克“虎Ⅰ”并进行量产。
虽然在测试中不合格,但事前的准备工作生产了相当数量的车体装甲板。这些车体后来改造成突击炮,最终成为90辆“费迪南”/“象”式重型自行反坦克炮。


波尔舍公司VK 45.01(P)底盘侧面效果图。安装有大型配重


三图为波尔舍公司VK 45.01(P)在安装有大型配重情况下,进行的各种测试工作



三图都为编号003的一辆“虎”(P)重型坦克。最终只有一辆“虎”(P)安装上炮塔成为可以作战的武器(底盘号150013),在1944年的早期和中期作为陆军653坦克歼击营的指挥官霍夫曼·普林伯格的指挥坦克参加实战,炮塔号码003。这辆“虎”(P)为方便后勤维修加入了653营,该营装备的“象”式坦克歼击车使用零件和“虎”(P)相同。该车没有具体的战绩纪录,在同年7月的大撤退中损失
VK 45.02(P)重型坦克
1943年“虎1”坦克对盟军已经失去了压倒性优势,对手坦克及火炮的进步使希特勒着急地要求德国各公司发展“虎Ⅰ”坦克的后续型号,同时他要求新坦克必须拥有正面150毫米以上,侧面80毫米以上的装甲防御,车体装甲前部将要和黑豹坦克一样,拥有连接的大倾角斜面,在火力上要安装长身管的88mm火炮。
波尔舍参与设计新坦克,赋予编号“101增强型”(Typ 101 Verstaekt)、“180型”(Typ 180)和“181型”(Typ 181),陆军武器局研测处第6科分配给它的代号也有VK 45.01(P2)、VK 45.02(P)、“虎”P2。
1943年2月,波尔舍博士参加了“虎Ⅱ”重型坦克的设计投标,其研发代号为VK 45.02(P),车的设计有两种不同的方案,一种是前置炮塔(Vorne),另一种为后置炮塔(Hinten)。炮塔由克虏伯公司研制,主要的武器是一门71倍径88mm加农炮,外形有比较大的倾角,防弹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前置型和后置型两种型号的VK 45.02坦克除了炮塔和底盘的位置不同,其他方面极其相似,大部分零件都是完全相同的。
本来计划首批6座安装88mm 71倍径坦克炮的炮塔将在1942年11月交付给尼伯龙根工厂用于装配整车,之后从12月起每月要交付15座。但是由于波尔舍设计的发动机与悬挂系统存在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陆军武器局武器与装备生产处第6科又于1942年11月3日通知克虏伯先前签订的合同取消。最后“虎Ⅱ”的订单被亨舍尔的VK 45.03拿走,根据元首指示先制造的50个波尔舍P2炮塔也废物利用,拿去给了亨舍尔的“虎Ⅱ”优先安装,所以后来量产的“虎Ⅱ”重型坦克就有两种炮塔。
VK 45.02(P)坦克的动力系统继续沿用保时捷博士的电传动,而且炮塔后置型的坦克非常有特色,动力舱类似于战后以色列“梅卡瓦”坦克的动力前置。这样大大增加了坦克在正面被击毁后的人员生存率,但战争末期生产电机的铜极度缺乏,所以电传动的设计再次被否决。
VK 45.02(P)坦克没有生产出任何实车,车体仅有木制的模型。实车若制造出来将有72.5~75.5吨的惊人重量,这对于早先的波尔舍600马力发动机来说无疑是噩梦,它的机动性能将受到很大影响,而由于炮塔后置它火炮的俯角也受到不少限制,运输过程也容易使火炮和车体碰撞。
综上所述VK 45.02(P)是一款不成功的重型坦克方案。它的出现和“费迪南”歼击车一样,都是自信先制造出部分全新设计部件,方案被整体否决后,再搭配或修改成另外一个实战方案,并且新的部件不会继续生产。相对于量产型的成百上千,区区几十个个体所使用的零件和维修对战时的后勤来说是灾难性的。


VK 45.02(P)V型模型图,全车涂装暗红色防锈底漆


VK 45.02(P)V型炮塔前置方案的设计图。从下面的动力图可以看到前面介绍的双动力方案在车体里的运用。由于炮管长,前置方案在运输和越野情况下,很容易损坏炮管,在狭小的空间旋转炮塔也会非常不便。于是炮塔后置方案VK 45.02(P)H型被设计出来

VK 45.02(P)H型炮塔后置方案的设计图。可以看到设计的俯角范围相当大,并没有想象中后置炮塔俯角角度小的问题

VK 45.02(P)H型炮塔后置方案效果图

英国伯明顿战车博物馆保存的波尔舍炮塔“虎Ⅱ”,隶属于德军503重装营3连,1944年8月8日被英军缴获。该车的炮塔让我们有机会细品VK 45.02(P)研制成果
VK 45.03(亨舍尔方案)重型坦克
在1943年1月的时候,德国就计划制造一种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该车必须安装长身管88mm坦克炮,并突破原有德国坦克四四方方的形象,重新设计出拥有倾斜防弹外形,并且装甲更厚重的新式坦克。德国陆军兵器局责成波尔舍、亨舍尔和MAN公司着手研制。随后这3家公司提出了4种方案,并制成了样车,分别是波尔舍公司的VK 45.02(P)、亨舍尔公司的VK 45.02(H)以及改进的VK 45.03(H)、MAN公司的VK 45.02(MAN)。考虑到技术成熟度等问题,为避免新技术带来的未知风险,最后德国陆军兵器局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VK 45.03(H)方案。该车和之后量产型最大的不同在于车体前部竖形长条状机枪口(黑豹D型拥有同样部件)在量产型上变为了球形机枪座。VK 45.03(H)前装甲板还拥有驾驶员观察窗,这个部件也因为装甲强度和加工难度的原因被取消。同时排气管也使用简约样式与后来的量产型有所不同。量产型于1943年12月开始生产,定名为“虎Ⅱ”(“虎王”)重型坦克。前50辆“虎Ⅱ”使用波尔舍公司已经生产完毕的VK 45.02(P)炮塔进行组装。“虎Ⅱ”坦克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产了489辆。

上图黑白照片为波尔舍炮塔“虎Ⅱ”,该车前部球型机枪座和取消的驾驶员观察窗是与VK 45.03(H)最大的细节差异。由于VK 45.03(H)只停留在图纸阶段,因此没有实车照片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车体前部方形机枪口和驾驶员观察窗也和量产型“虎”Ⅱ不同

和量产型“虎”Ⅱ不同,排气管结构更加复杂。

图为VK 45.03亨舍尔方案效果图。几乎和“虎”Ⅱ坦克一模一样
“虎Ⅱ”主炮长达6.3m,口径倍数甚至达到惊人的71倍!过高的口径倍数使得加工难度直线上升。比如说,KwK 43/L56(“虎”式坦克主炮)造价是KwK 43 L/71的十分之一。更致命的是,更高的口径倍数要求更优秀的技术工人和更苛刻的生产环境、更精密的生产设备。
VK 65.01(亨舍尔方案)重型坦克
1939年初,舍尔公司受命开始给Ⅲ和Ⅳ坦克发展后续型号——VK 65.01(H),这种重达65吨的巨型怪物超过了当时的技术水平,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前途渺茫。
VK 65.01(H)由亨舍尔和克虏伯共同开发。亨舍尔负责底盘的设计工作,最后拿出来的方案基本上就是Ⅳ号的放大版,区别在于车体前部加上了一个机枪塔。有创意的是,为了能让这个65吨重的东西更方便运输机动,VK 65.01(H)被设计成可以分解为3部分(包括驾驶室和传动装置的前隔间,作战隔间和发动机隔间),运送到目的地后再组装起来。
该车准备在1941年投产,重达65吨但正面垂直装甲最厚处也才80毫米(原型和早期型装甲厚80毫米,而生产型装甲有100毫米厚)。使用迈巴赫HL 224(V-12 petrol)600马力发动机,只拥有最高20千米的时速。使用Ⅳ坦克早期型炮塔或改进的DW方案炮塔,火炮也延续短炮管75mm KwK 37 L/24坦克炮。后期使用长身管的75mm L/40炮和105mm L/20炮,但也是该炮塔所能容纳的极限了。为了降低地面压强该车采用交叠负重轮样式。

VK 65.01线图,车体分割线可以看到该车可分解成三部分的位置示意

VK 65.01重型坦克安装105mm L/20炮效果图

VK 65.01重型坦克安装75mm L/24短炮管坦克炮效果图
到1940年中期,亨舍尔开始着手用软铁制造样车,但是10月的时候,VK 65.01计划被中止了,克虏伯的炮塔设计工作就此结束。最终VK 65.01(H)只造出来一个没有炮塔的底盘。
VK 70.01/72.01“狮”式重型坦克
1942年,在研发“虎Ⅱ”坦克的过程中,设计师重新设计了一种防护能力更好的“狮”式重型坦克。和“虎Ⅱ”不同,“狮”式采用圆弧形跳弹炮塔,提高了跳弹几率,加大的炮塔使该车拥有安装更大口径火炮的潜力。炮塔后置发动机舱前置,这种布局使炮塔和战斗室的防护达到空前高度。但由于研发人员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尽量使用“虎Ⅱ”坦克的零件,降低后勤的成本,导致原先后置炮塔的设计被推翻而修改成另外两个新的设计方式(轻型方案和重型方案)。这种“狮”式将装备88mm KwK L/71火炮,正面仍然采用原计划的120毫米装甲,整车重量为90吨,新设计的“狮”式将能够达到35千米/小时的最高速度。动力来源于800马力的迈巴赫HL 230 12缸发动机。新的“狮”式车长7.74米(含炮管)、宽3.83米、高3.08米,也是由5名成员操纵。按计划新“狮”式将最终取代“虎Ⅱ”坦克。
新的设计分为VK 70.01“轻装狮式坦克”(Leichte lowe,简称“轻狮”)与VK 72.01“重装狮式坦克”(Schwere lowe,简称“重狮”)两种,轻狮的正面装甲厚100毫米,重76吨。重狮拥有120毫米的正面装甲保护,重90吨。理论上重狮应该能够达到每小时23千米的速度,轻狮则应该能达到每小时27千米的速度。
希特勒更喜欢重狮,他命令将重狮重新设计以安装150mm KwK 44 L/38坦克炮,且要求改良后“狮”式的正面装甲厚度必须达到140毫米。为了提高机动性和减少路面压强,新的“狮”式采用了900至1000毫米的宽大履带,其最高速度将增加到30千米/小时。为了让这么重的坦克达到如此速度,克鲁伯的研发人员甚至将脑筋动到鱼雷快艇所使用的戴姆勒—奔驰20汽缸MT 502柴油发动机上,想借助该发动机近1000匹的马力来提高速度。(“114”号车就是火力和装甲升级后的效果图。)
1942年3月5日,设计德国超重型坦克的指令与合约下达,“鼠”式超重型坦克研发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整个轻重“狮”计划都被取消,后在7月中旬被正式叫停。尽管“狮”式没有真正生产出来,但是它却为其后继产物——波尔舍“鼠”式坦克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重型“狮”式坦克
正面装甲:140mm
侧面装甲:100mm
人员:5人;3人置于炮塔内,为车长、炮手以及装填手,
另外2人为驾驶以及副驾驶
长(含炮管):7.74m(设计图预估值)
宽:3.83m(设计图预估值)
高:3.08m(设计图预估值)
引擎功率:800~1000hp
速度(理论):35~40km/h
主要武装:150mm/L38 KwK 44坦克炮一门
次要武装:7.92mm MG 34同轴机枪一挺
预估行驶距离:160km(平面)/80km(越野)

最初设计的重型“狮”(VK 72.01)模型,采用新设计的后置炮塔,对成员的保护非常成功,但考虑到和“虎Ⅱ”坦克通用零件,该方案被很快放弃了

炮塔中置方案的重型“狮”坦克。安装105mm坦克炮

图为炮塔中置方案的重型“狮”坦克效果图。硬朗的底盘线条加上流线型炮塔,整车威武而雄壮,透出德国坦克特有的美感

四图为装备150mm KwK 44 L/38坦克炮的重型“狮”式坦克。突出火力才是该车存在的意义。因为它的作用和火力与“虎Ⅱ”重叠了

VK 72.01后置炮塔模型图

轻型“狮”(VK 70.01)。虽然计划轻型“狮”安装105mm坦克炮,但考虑到和“虎Ⅱ”坦克火炮通用,改为安装88mm坦克炮。可以看到底盘明显比重型“狮”短一些,装甲更薄但速度更快,用于突击等需要机动性的任务

重型“狮”VK 72.01炮塔后置方案模型。安装的是150mm坦克炮,由于炮管倍径不高,炮弹的初速并不快。如果该方案能够通过并且投入生产,那么炮塔中的车长、炮手及装填手可能是整个二战中最安全,受到防护最多的坦克成员了。除了车体前部厚重的装甲外,车体前部的驾驶室空仓可以减弱穿甲射流的威力,车体中部的发动机也相当于装甲抵御穿透过来的炮弹弹丸。纵观整个二战反坦克炮性能,没有一款能击穿如此的装甲厚度。战后的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也继承这一构想,采用前置发动机,被评为世界上“防护性最好的坦克”
VK 100.01(P)重型坦克波尔舍方案
波尔舍在1942年的5月21号收到了要制造一台100吨级的战车的指令。这个计划最开始的代号是“Mammut”,这一词在德语里叫“猛犸”。
在收到命令后波尔舍公司在1942年6月4日完成了第一个设计图。这份编号为《K3381》的设计图是由工程师利奥波德·施密特所完成的。该方案命名为“VK 100.01/ Porsche Type 205”。不过坦克没有生产出来,在历史上也只留下一张蓝图和一个编号。考虑到太重没有多少桥梁能承受,该车在蓝图阶段,就考虑到安装浮渡管进行河床渡河的设计。这份设计图展现了一辆有着120mm装甲和120吨重量的流线型坦克。
炮塔自身的重量为23吨,拥有一门150mm KwK L/40型坦克炮,且弹药架做出了一定修改。炮弹重量则从43千克减到了34千克以将射速提高到4至5发每分钟,同时保证初速能达到845米/秒,这个口径和威力使得盟军任何一种坦克都无法防御。而作为另一种选择,还有初速能达到810米/秒的128mm L/50级的坦克炮,作为设计备选方案。
这辆坦克由一个气冷的16缸发动机驱动,同时也有和“虎”式(P)型一样的电传动系统——每一条履带都由单独的电动引擎来驱动。还有一份标号为《K8331》的蓝图显示这种坦克被修改成短了的变体,很遗憾,这份图纸的原件至今仍没有被发现。这就是已知VK 100.01(P)原型车最详细的记录了。
从收集的资料看,该车还有一个改进型,主要的改进有两点:加厚侧面装甲和在炮塔上安装一个小炮塔。因为之前的车体侧面只有100mm,现在加厚到120mm。炮塔仍然安装150mm L/40火炮,但是在主炮塔之上增加一个小炮塔,安装75mm L/36火炮来打击步兵和非装甲目标,视野更加开阔。这个方案当然也没有被通过只留下设计图供人想象。


VK 100.01与“鼠”式超重型坦克外形轮廓比较图

两图为VK 100.01及改进型设计图纸

两图为VK 100.01的一个改进型示意图,哪怕是一个外行也能看出,这只是一个简单堆砌的失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