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医养生与疾病预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黄帝内经》与五行学说(2)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上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标明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的五行属性,以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来分析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和各种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来阐释人体器官组织病变的相互影响。

(一)说明脏腑形体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说明脏腑形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五行学说将人体脏腑形体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阐释人体各部的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组成的统一体,故五行学说首先对五脏的生理功能进行了描述。

《素问·五常政大论》谓:“敷和之纪,木德周行……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脏肝……其色苍,其养筋,其病里急支满,其味酸,其音角,其物中坚,其数八。升明之纪……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蕃茂,其类火……其脏心,心其畏寒,其主舌……其色赤,其养血,其病瘈,其味苦,其音徵,其物脉,其数七。备化之纪……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丰满,其类土……其脏脾,脾其畏风,其主口……其色黄,其养肉,其病否,其味甘,其音官,其物肤,其数五。审平之纪……其气洁,其性风,其用散落,其化坚敛,其类金……其令燥,其脏肺,肺其畏热,其主鼻……其色白,其养皮毛,其病咳,其味辛,其音商,其物外坚,其数九。静顺之纪,藏而勿害,治而善下……其性下,其用沃衍,其化凝坚,其类水……其令寒,其脏肾,肾其畏湿,其主二阴……其色黑,其养骨髓,其病厥,其味咸,其音羽,其物濡,其数六。”这段经文根据五行及五脏的特性进行了配属: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畅情志,类木之舒畅条达,故属木;心阳能温通,似火之炎上,故心属火;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营养人体,如土生化万物,属土;肺具清肃之性,以降为顺,若金之清肃收敛,因而肺属金;肾藏精、主水,类水之润下、闭藏,故以肾属水。

在确定了五脏的五行配属之后,五行学说还以五脏为中心推演络绎整个人体的各种形体、官窍与功能的五行属性,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同时,还把自然之五方、五时、五气、五味及人之五志也联系在一起,从而把人与自然环境联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中医学的“天人相应”的观点。从上文《素问·五常政大论》的引文即可见一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论述则更为详细,其言:“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2.说明了脏腑形体之间的关系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五脏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之五行属性的生克制化关系上。其联系规律是肝生心,克土;心生脾,克金;脾生肺,克肾;肺生肾,克肝;肾生肝,克心。《素问·五脏生成》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主”即相畏、受制之意。也就是心受制于肾、肺受制于心、肝受制于肺、脾受制于肝、肾受制于脾,正好符合五行的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的规律。

当然,五脏的关系也不仅限于此,张景岳曾在《景岳全书》中指出:“五脏五气无不相涉,故五脏中皆有神气、皆有肺气、皆有胃气、皆有肝气、皆有肾气,而其中之或此或彼,为利为害,各有互相倚伏之妙。”即用五行互兼的理论说明人体“各脏之中,必各兼五气”的状况,与自然界多维、多层次无限可分的物质结构和属性达到了和谐统一。可见,五脏的生克制化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结构,每一脏都具有五脏的部分功能,也是五脏的缩影和统一体。因此,在运用中医五行学说时,必须注意到这一点,以便更好地用五行生克、制化、乘侮的道理来说明脏腑、形体间的相互关系,归纳症状,分析病理,综合诊断,并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遣方用药、设置预防措施、预测疾病的转归等。

(二)五行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1.疾病诊断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即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素问·五脏生成》说:“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这是五色、五味与五脏的正常配合。若人面色、喜食之味发生了改变,则表明相应的一脏系统必出现了异常。正如《难经·六十一难》所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若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弦者,多为肝病;面赤、口苦、心烦、脉象洪数者,多为心火亢盛;面青、腹痛、腹泻、泻后痛止、纳呆、脉象弦细者,此为肝木乘脾土。这些都是通过“四诊(望、闻、切、问)”收集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运用五行学说的理论加以归纳、综合、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2.疾病治疗

《黄帝内经》认为五味对五脏有所益,亦有所伤。《素问·五脏生成》指出:“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成,此五脏之所合也。”欲,要、喜之意,此言五味与五脏相合,才能滋养五脏,以生五气之生理现象。如过食五味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从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问其所欲五味和观察机体症状体征,则可推测其病之所在。以多食咸为例,成味属水,入肾,肾水得到超过正常的咸味之助,使得肾气亢盛;心属火,主脉,其华在面,水盛则乘火,则心气受损,鼓动无力,血运必弱,脉为之痹阻,则面色、肤色为之改变,显青紫色,临床上患“心病”之人常会出现爪甲、唇舌、肤色青紫现象。

这种理论用于指导食疗和临床用药,至今仍有一定的意义。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颜色与气味。以颜色分,有青、赤、黄、白、黑五色;以气味辨,则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药物的五色、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是以天然色味为基础,以其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的,即: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朱砂色赤入心经以镇心安神;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黄连味苦入心经以泻心火;白术色黄味甘入脾经以补益脾气;玄参、生地黄色黑味咸入肾经以滋养肾阴等。当然,临床脏腑用药,除色味外,还必须结合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和升降浮沉等理论综合分析,辨证应用,不能厚此薄彼,废其一端。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不仅用于指导食疗和临床用药,还用于指导确立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如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主要为补母、泻子两类,即《难经·六十九难》所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是指一脏之虚证,不仅须补益该脏之虚,促其康复,还要依据五行相生规律,补益其“生我之脏”即母脏;泻子是指一脏之实证,实则泻之,不仅须泻本脏之实邪,还须泻其“我生之脏”,即子脏。如肝火炽盛,为肝之实证,除须用泻肝火药物外,还可以用泻心火的方法,通过“心受气于肝”、“肝气舍于心”的机制,以消除过旺之肝火。如利用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也为两类:抑强和扶弱。因为造成相克异常,而出现相乘、相侮的原因,不外太过与不及两方面。抑强主要用于太过引起的相乘或相侮;扶弱主要用于不及引起的乘侮。比如肝气横逆,木亢则乘土,乘脾犯胃,出现肝脾不调或肝胃不和之证候,治疗就应以疏肝平肝为主。

3.疾病预防转归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我们可以控制疾病的传变,防患于未然。疾病的传变,指一脏有病,常会波及与其有生克乘侮关系的脏腑。因此,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和不及,以控制其进一步传变,从而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如肝脏疾病,可以通过生克乘侮关系影响及心、脾、肺、肾,也可由心、脾、肺、肾的疾病影响及肝而得病。若肝气太过,木盛必乘土,此时应先补益脾气以防其传变,脾气健旺,则肝病不传于脾。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论指导诊察脉象可测知疾病的吉凶预后。《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四时有寒、热、温、凉之变,而人体为了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在脉象上也应顺从四时的气候转变而有所改变。《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有“春胃微弦”、“夏胃微钩”、“秋胃微毛”、“冬胃微石”等对人体脉象随季节变化的描述。胃者,平人之常气,其义为春季为弦脉,夏季为钩脉,秋季为毛脉,冬季为石脉。这是机体正气能够顺应四时气候的正常反应,乃有“胃气”之脉。有胃气则生,故有病亦轻,易治。所以说“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若脉不与四时气候相应,如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皆为脉气与四时相克之脉,谓之逆四时,此为正气衰败之象,《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谓此:“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搏,则病已矣。”以“春得肺脉”为例:春季主风木,在脏属肝,其脉应弦,反见肺(毛)脉,肺于时为秋,于五行为金,此乃金克木之象。从而可推测出病有加重之势。这是因为正气衰败,不能与四时相应而相逆,以致出现反常的脉象,其预后多不良。

由于人与自然相应,关系极为密切,所以五脏受病之后,其预后转归也会受到季节的影响,这种影响也要受五行生克乘侮的制约。《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疾病的预后转归受五行生克的影响。文中例举了肺病的转归预后。因为肺属金,冬属水,肺病是由火胜乘金所致。“病在肺,愈在冬”是金能生水,水可克火。肺病到冬季水盛之时则可制约火气之亢盛,火气平则肺金之气旺,所以肺病到冬季可望恢复;如果“冬不愈,甚于夏”,夏乃火气当令,火可克金,故肺病至夏季又有加重的可能;“若夏不死,持于长夏”,夏乃土气当令,土能生金,肺得脾土之母气的滋养,故可延缓无害;而肺病“起于秋”者,是有向愈、好转之意。因为肺属金,旺于秋,肺病到了秋季,乃肺脏当旺之期,故多有向愈的可能。这也就是《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说的“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