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绪论
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研究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供优质的老年病人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已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第一节 老年人与人口老龄化
每个人都会经历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改变。人体从出生到成熟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进行性、衰退性变化,称为老化。
一、人的寿命和老年人的年龄划分
1.人的寿命
衡量人类寿命主要有两种指标,一是平均寿命或预期寿命,它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平均存活年龄;二是最大或最高寿命,也就是在没有外因干扰的条件下,从遗传学角度人类可能存活的最大年龄。
(1)平均期望寿命(average life expectancy)简称平均寿命,是指通过回顾性死因统计和其他统计学方法,计算出一定年龄组的人群能生存的平均年数。一般常用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作为衡量人口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平均寿命是以死亡作为终点。
2004年我国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2.0岁,比世界平均水平约高5岁。这不但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反映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治疗水平的提高。
(2)最高寿命(maximum life-span of human)现代科学家们用各种方法来推测人的最高寿命,例如按性成熟期(14~15岁)的8~10倍,生长期(20~25年)的5~7倍,细胞分裂次数(40~60次)的2.4倍等方法推算,人的最高寿命应该是110~175岁。但由于受到疾病和生存环境的影响,目前人类寿命与最高寿命的差距仍然较大,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将逐渐接近或达到最高寿命。
(3)健康期望寿命(active life expectancy)是指去除残疾和残障后所得到的人类生存曲线,即个人在良好状态下的平均生存年数。也就是老年人能够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年限。健康期望寿命的终点是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即进入寿终前的依赖期。因此,平均期望寿命是健康预期寿命和寿终前依赖期的总和。
测定健康期望寿命的方法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的指标结合起来,广泛用来计算和评定各年龄组的健康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约占平均期望寿命的80%~90%。2000年,我国人均健康寿命仅62.3岁,位居世界第81位,而日本位居世界第一,高达74.5岁。
2.老年人的年龄划分
人体衰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影响衰老的因素很多,而且人体各器官的衰老进度不一,个体差异很大。因此,“老年”只能是个概括的含义,很难准确界定个体进入老年的时间。为科学研究和医疗护理工作的方便,常以大多数人的变化时期为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年龄的划分有两个标准:在发达国家65岁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而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则将60岁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
老年期是生命周期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事实上老年期还可以再划分为不同阶段。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现代人生理心理结构上的变化,将人的年龄界限又作了新的划分: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人(the young old);75~89岁为老老年人(the old old);90岁以上为非常老的老年人(the very old)或长寿老年人(the longevous)。
我国民间常以“年过半百”为进入老年.并习惯以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为耋、九十为耄代表老年不同的时期,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于1982年建议:我国以60岁以上为老年人;老年分期按45~59岁为老年前期(中老年人),60~89岁老年期(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期(长寿老人)。
二、人口老龄化
1.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aging of population)简称人口老化,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它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的一种动态过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世界人口趋向老龄化的直接原因。
2.老龄化社会
(1)发达国家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7%以上定义为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国家或地区)。
(2)发展中国家的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定义为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国家或地区)。
3.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科学与经济不断进步的标志。
(1)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特点
①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1950年全世界大约有2.0亿老年人,1990年则为4.8亿,2002年已达6.29亿,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10%。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数量将猛增到19.6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1%,平均每年增长9000万。②老年人口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950~2050年的100年间,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口将增加3.8倍,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将增加14.7倍,因而世界老年人口日趋集中在发展中地区。1950年到1975年,老年人口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发展中地区和发达地区,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口数约占全球老年人总数的60%。预计2050年,世界老年人口约有82%的老年人,即16.1亿人将生活在发展中地区,3.6亿老年人将生活在发达地区。③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平均寿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世纪许多国家的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20世纪末则达到60至70岁,一些国家已经超过80岁。2002年世界平均寿命为66.7岁,日本平均寿命接近82岁,至今保持着世界第一长寿国的地位。④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老年人)增长速度快:高龄老年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1950~2050年间,80岁以上人口以平均每年3.8%的速度增长,大大超过60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2.6%)。2000年,全球高龄老年人达0.69亿,大约占老年总人口的l/3。预计至2050年,高龄老年人约3.8亿,占老年人总数的1/5。⑤老年妇女是老年人口中的多数:多数国家老年人口中女性超过男性。一般而言,老年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中的绝大多数。如美国女性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比男性老年人高6.9岁,日本为5.9岁,法国为8.4岁,中国为3.8岁。
(2)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特点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2月23日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①老年人口规模巨大: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占总人口的11%;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②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而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③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有较大的差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上海在1979年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和最迟2012年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④城乡倒置显著: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⑤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目前,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万人,2049年将达到峰值,多出2645万人。21世纪下半叶,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基本稳定在1700万~1900万人。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中50%~70%都是高龄老年人。⑥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1000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人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还认为,从2001年至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亿~4亿。由此,可概括结论为: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4.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社会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它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社会负担加重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60岁以上人口/15~59岁人口的比例)1999年为1:8.2,2000年为1:6,据联合国统计预测,2030年为1:2.2,即2个劳动人口就要供养1个老年人。另外,国家支付退休金也逐年增加。
(2)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适应
国家在经济不发达的基础上,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远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
(3)家庭养老功能减弱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家庭少子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养老负担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社会,能否解决好老年人口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4)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
老年人发病率高、生活不能自理的比重高,老年病又多为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精神障碍等慢性病人,花费大,消耗卫生资源多。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构成极大的负担,医疗保健护理系统首当其冲地迎接了挑战。
预计不久的将来,医务人员约有一半的时间用于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及照顾上。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和制定相应的对策,全社会都在为老年事业积极地努力。
三、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尽管我国还处在老龄化的初期,但解决老龄化问题必须具有战略性和超前性。在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途径。
1.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从现在起到2020年左右,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总供养系数不高,国家负担较轻的“人口红利”黄金时期。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个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的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为迎接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完善养老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
到2005年我国公共养老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只占人口总数的15%,低于世界劳工组织确定的20%的国际最低标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让更多的人“老有所养”是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国家要尽快完善有关政策,各级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养老福利事业,大力举办养老福利服务机构,不断健全社会养老机制,加快社会养老服务的法制化进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的经济保障能力,使老年人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3.健全老年人医疗保健防护体系
医疗保健是老年人众多需求中最为突出和重要的需求,但目前老年人“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应加快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加强人口老化的医疗保健与护理服务,构建医疗保健防护体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组织,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同时建立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以缓解老年人患病后对家庭和个人造成的经济压力,妥善解决看病就医的费用问题。
4.创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并在全世界积极推行的老年人健康生活目标。它是指老年人在晚年能够保持躯体、心理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将疾病或生活不能自理推迟到生命的最后阶段。联合国提出,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积极老龄化是在健康老龄化基础上提出的新观念,它强调老年群体和老年人不仅在机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继续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各行各业要根据老年人的需要、愿望和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使他们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老年人不只是被关怀照顾的对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健康老龄化也不只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让老龄化迅速迸发出积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老年人成为社会发展的建设性力量,才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 衰老与老年病
一、衰老及衰老机制
衰老(senility)是一种自然规律,因此,我们不可能违背这个规律。但是,当人们采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保健措施,就可以有效地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脏腑功能和经络气血的盛衰关系密切。当机体气血不足,经络之气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减退,阴阳失去平衡,均会导致和加快衰老,表现为精神不振、健忘、形寒肢冷、纳差少眠、腰膝无力、发脱齿摇、气短乏力等。
1.衰老学说
自19世纪末应用实验方法研究衰老以来,先后提出的学说不下20余种,有些学说已被否定,近年来的学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中医的精气亏耗学说
我国中医认为精气虚衰导致机体衰老。《素问、金匮真言论》有记载:“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本神》篇记载:“故生之来谓之精”《灵枢·平人绝古》篇记载:“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列举了老人各种衰老征象,认为原因在于精血俱耗。宋·陈直认为老人气血渐衰,真阳气少,精血耗竭,神气浮弱。
古代医家认为身体本身活力称之为精,精气是人体维持其器官功能正常运行的动力所在。精气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前者禀受于父母,形成人生命的原始动力,后者来源于饮食水谷。先天精气与生俱来,继承于父母,不能得到继续补充,是有限的;而后天精气是源于饮食和一些其它活动,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按此推理衰老的本质原因是因为先天之精匮乏。
中医的精气亏耗学说所提到的一些宏观运行机制对现代医学的抗衰老理论的研究有一定启发和积极的帮助作用,但是较为抽象且缺乏细胞分子水平的根据。
(2)自由基学说
自由基是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由细胞线粒体释放出的分子,能够破坏和氧化器官组织细胞,降低免疫力。还能够使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交联,影响其正常功能。衰老的自由基学说是Denham Harman在1956年提出的,它是在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衰老机理,认为衰老过程中的退行性变化是由于细胞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的有害作用造成的。生物体的衰老过程是机体的组织细胞不断产生的自由基积累结果,自由基可以引起DNA损伤从而导致突变,诱发肿瘤形成。
支持该学说的证据主要来自一些体内和体外实验。包括种间比较、饮食限制、与年龄相关的氧化压力现象测定、给予动物抗氧化饮食和药物处理;体外实验主要包括对体外二倍体成纤维细胞氧压力与代谢作用的观察、氧压力与倍增能力及抗氧化剂对细胞寿命的影响等。该学说的观点可以对一些实验现象加以解释如:自由基抑制剂及抗氧化剂可以延长细胞和动物的寿命。体内自由基防御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脊椎动物寿命长的,体内的氧自由基产率低。但是,自由基学说尚未提出自由基氧化反应及其产物是引发衰老直接原因的实验依据,也没有说明什么因子导致老年人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为什么转化细胞可以不衰老,生殖细胞何以能世代相传维持种系存在这些问题。而且,自由基是新陈代谢的次级产物,不大可能是衰老的原发性原因。
(3)微量元素学说
该学说认为衰老与体内微量元素含量异常或代谢失常、非必需微量元素或有害微量元素过量有关。各种微量元素是通过消化道及呼吸道进入体内,而机体对每一种微量元素都具备有效的平衡机制,因此健康人体内微量元素在组织内含量保持恒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平衡机制减弱,有害微量元素增多,导致衰老的发生。
(4)交联学说
该学说由Bjorksten于1963年提出的,认为人体组织中存在着大量的发生交联反应的成分,容易发生交联反应,机体中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可以通过共价交叉结合,形成巨大分子。这些巨大分子难以酶解,堆积在细胞内,干扰细胞的正常功能。这种交联反应可发生于细胞核DNA上,也可以发生在细胞外的蛋白胶原纤维中。目前有一些证据支持交联学说。皮肤胶原的可提取性以及胶原酶对其消化作用随增龄降低,而其热稳定性和抗张强度则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强了;大鼠尾腱上的条纹数目及所具备的热收缩力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溶解度却随年龄增高而降低。这些结果表明,在年老时胶原的多肽链发生了交联,并日益增多。该学说与自由基学说有类似之处,亦不能说明衰老发生的根本机制。
(5)其他学说
有关衰老的机理还有很多,如DNA修复缺陷说、错误灾难说、免疫机能退化说、程序衰老说等,他们通过不同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使人们对衰老的认识更加深刻。但衰老是个复杂的过程,可能不是靠单一的学说可以全面解释的。
二、衰老与老年病
由于老年人各种细胞、器官、组织关节炎的结构与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年老化,因而适应力减退,抵抗力下降,发病率增加,我国知识老年人易患的核心疾病依次为肿瘤、高血压与冠心病、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与肺炎、胆囊病、前列腺肥大、股骨骨折与糖尿病等,而病死率依次为肺炎、脑出血、肺癌、胃癌、心肌梗死等。
老年人无论在机体的组织形态,病理改变,生理功能,还是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老年病的范围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老年人特有的疾病是指人体在老化的过程中,由于机体形态和功能逐渐衰退而发生的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等。
2.常见于老年期的疾病这类疾病不是老年人特有的,其他年龄段的人也可以发生,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类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增高,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
3.任何年龄都可发生的疾病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如哮喘,感冒等,不同的是,同样一种病发生在老年人和青壮年身上,其临床表现又不一样,青壮年一般恢复快,而老年人因体质衰弱,疾病恢复缓慢。
第三节 老年病特点与健康评估
一、老年病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系统器官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呈进行性和不可逆的退化,因此,老年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青壮年有很大的差异,老年人同青壮年人患同一种疾病,虽然疾病的本质相同,但老年病由于发生在衰老的机体,因此在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必须区别对待。
1.临床特点
(1)一人多病
多种疾病同时存在于一个老年病人的情况非常常见,包括多个系统疾病并存、同一系统多种病变及同一脏器多种病变。当老年人多种疾病同时存在时,大多无典型症状,常共同表现为食欲减退、呃逆、恶心和体重减轻等,对疾病的正确诊断更加困难。由于一个人患多种疾病,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可使病情加重、复杂,症状又可相互掩盖。多种疾病并存时,常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一种疾病可以掩盖甚至改变另一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这种情况较常见,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周围动脉血管疾病时,由于活动时呼吸困难加重,迫使老年人尽量减少活动,这样就掩盖了间歇性跛行等一些周围动脉血管疾病的症状。②由于有些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多种疾病同时存在时,鉴别诊断很困难。如冠心病症状与消化性溃疡症状类似。③各系统及器官联系紧密,一系统发生疾病,另一或两个系统随之发生异常。
(2)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不典型
老年病多为慢性病,起病隐匿,病程长,可在相当长时间内无症状,无法确定其发病时间长短,即使有症状也由于不明显而被忽略。如老年人糖尿病多属2型,多无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由于老年人肾糖耐量值常增高,尿糖检查也呈阴性。
(3)疗效差、病程长、恢复慢
老年病多呈慢性、进行性,一旦患病,很难彻底治愈,往往需要终生治疗,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由于老年人体质较弱,机体调节功能明显减退,即使是患上如感冒、肺炎等急性病,恢复期比年轻人要长
2.治疗学特点
(1)依从性差
依从性是指病人对医嘱执行的程度。一般用依从指数来判断,依从指数=已服用片数/处方所开的片数×100%,>;90%为依从性好,70%~90%为依从性中,<;70%为依从性差。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减退,行动不便,缺乏护理人员再加上药物毒副作用等原因,导致大部分老年人不能按医嘱服药,这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应尽量简化疗程、减少用药种类,以提高病人依从性。
(2)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肝脏对药物的排泄减少。因此,药物的半衰期延长。如老年人服用地高辛特别容易中毒,这就要求老年人服用此类药物时要相应减量,否则容易出现药物蓄积中毒。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口服药物容易引起胃肠反应,如口服抗生素很容易引起食欲不振、恶心等不良反应。另外,老年人由于患多种疾病,服药种类较多,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容易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对治疗反应差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机体内环境变化使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发生变化。同样的药物,老年人较青壮年耐受性差。
二、老年病诊断与健康评估
1.老年病诊断
由于老年人的疾病在许多方面有别于青年人,因此,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患病的特点,对病史和体格检查及检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
(1)病史采集 为了合理评估老年病人机体状况,除需要一般病史采集内容外,还应补充能够反映老年病人全身状况的有关内容。包括:营养状况、精神状态、日常生活功能、社交状况。由于老年人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病程长、感觉减退甚至消失、失语等妨碍病史的叙述等原因,使老年人病史的采集比较困难,需要医护人员的耐心和技巧。
(2)体格检查 老年人基础体温和最高体温都较年轻人低,若午后体温比清晨高1℃以上,应视为发热。老年人常见高血压和直立性低血压,检查时不仅测定卧位血压,还应测定直立位血压。如直立时收缩压降低≥30mmHg和舒张压降低≥15mmHg,称直立性低血压。老年人肱动脉硬化,有时水银柱式血压计难以获得准确的血压值,因为血压计气囊难以阻断血流,此时测得的血压较真实值高,即“假性高血压”。可用Osler试验加以鉴别:将袖套充气,使压力超过患者收缩压20mmHg以上,如此时仍能明显摸到桡动脉搏动,即Osler试验阳性,提示“假性高血压”。老年人常有听力视力减退,检查听力视力为常规检查项目。颈部检查包括活动范围、颈静脉充盈程度及血管杂音、甲状腺等。40~60岁女性应每年进行一次乳腺癌检查。老年人舒张期心脏杂音总是异常的,这主要是老年人主动脉瓣硬化所致,多无血流动力学意义。消瘦的老年人腹壁变薄松弛,部分腹膜炎患者无腹壁紧张,而肠梗阻时很快出现腹部膨胀。老年女性定期做妇科检查,注意有无子宫脱垂等病变。四肢检查应包括关节及其活动范围、浮肿及动脉搏动情况等。
(3)诊断标准 由于老年人机体各组织器官的老化,导致老年人某些诊断标准不同于年轻人。如青年人的少尿标准是小于400~500ml/d,而老年男性标准为小于926ml/d、女性标准为小于708ml/d。这是因为老年人肾脏排泄功能降低,需要更多的尿量才能排除一定的废物。
2.老年人健康评估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在1982年提出健康老年人的选择标准,指主要脏器应无器质性病理改变,检查时要注意:躯干无明显畸形,无明显驼背等不良体型;神经系统基本正常,无偏瘫、老年性痴呆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心脏基本正常,无高血压、冠心病(无明显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死)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无明显肺功能不全及慢性肺部疾病;无肝硬化、肾脏病及恶性肿瘤等。对老年人健康评估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等。
(1)躯体健康 躯体的健康可从健康的自我评价、临床症状、慢性病的患病状况、体力活动是否受限、卧床情况以及医疗服务的利用等方面来考虑。通常根据形体、功能、疾病综合评定:①形体健康:具有标准的体格指数,躯体无显著驼背或其他异常畸形,五官端正。②功能正常:有一定体力,肢体灵活,步态稳健,声音洪亮,具有一定的视听能力;心、脑、肺、肝、肾等功能正常。③没有疾病:经常规的物理检查、实验室检查、仪器测定等未发现病理性改变,没有被确诊的严重器质性疾病。
(2)心理健康 符合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对自己的能力有恰如其分的评价;③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能现实地对待和处理周围所发生的问题;④能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并能经常保持兴趣;⑤能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情绪豁达与控制适度;⑧能保持良好的和适度的个性发挥;⑨能在身体允许范围内作出适度的个性发挥;⑩能在社会规范之内对个人基本需求作出恰如其分的满足。
(3)社会健康 社会健康是指个体人际关系的数量和质量及参与社会的程度。包括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应付一定的紧张压力;有一定的社会结交能力;能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并能保持一定的兴趣;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能现实地处理周围发生的问题;能在社会规范之内对个人基本需求作出恰如其分的满足。
(4)经济状况 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对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密切而广泛的影响,绝对和相对贫困都可影响其健康水平。老年人健康的新概念还包括子女赡养、敬老、爱老等社会美德。
第四节 老年护理学概述
老年护理学源于老年学,是一门跨学科、多领域,同时又具有其独特性的综合性学科。与老年学、老年医学关系密切。
一、老年护理学及其相关概念
1.老年学
老年学是一门研究老年及相关问题的学科,是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兴综合性交叉学科,是老年生物学、老年医学、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的总称。
2.老年医学
老年医学是研究人类衰老的机制、人体老年性变化、老年人卫生保健和老年病防治的科学,是医学中的一个分支,也是老年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老年基础医学、老年临床医学、老年康复医学、老年流行病学、老年预防保健医学、老年社会医学等内容。
3.老年护理学
老年护理学是研究、诊断和处理老年人对自身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学科。它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渗透。
老年护理学起源于现有的护理理论和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健康政策等学科理论。美国护士协会(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ANA)1987年提出用“老年护理学(gerontological nursing)”概念代替“老年病护理(geriatric nursing)”概念,因为老年护理学涉及的护理范畴更广泛。包括评估老年人的健康和功能状态,制定护理计划,提供有效护理和其他卫生保健服务,并评价照顾效果。老年护理学强调恢复、保持和促进健康,预防和控制由急、慢性疾病引起的残疾,发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实现老年肌体的最佳功能,保持人生的尊严和舒适生活直至死亡。
老年护理学研究的重点在于从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以及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自然、社会、文化教育和生理、心理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探讨用护理手段或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二、老年护理的目标与原则
每个人进入老年期象征一种成就,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的心身功能会逐渐走向衰亡。尽管老年人面临多种老年期变化和慢性疾病的折磨,但老年护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保持最佳功能。
1.老年护理的目标
(1)增强自我照顾能力 面对老年人的虚弱和需求,医护人员常常寻求其他社会资源的协助.而很少考虑到老年人自身的资源,老年人在许多时候都以被动的形式生活在依赖、无价值、丧失权利的感受中,自我照顾意识淡化,久而久之将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因此,要善于运用老年人自身资源,以健康教育为干预手段,采取不同的措施,尽量维持老年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巩固和强化其自我护理能力,避免过分依赖他人护理。从而增强老年人生活的信心,保持老年人的自尊。
(2)延缓恶化及衰退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增进健康。通过三级预防策略,对老年人进行管理。避免和减少健康危险因素的危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康复,对疾病进行干预,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防止伤残。
(3)提高生活质量 护理的目标不仅仅是疾病的转归和寿命的延长,而应促进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老年人要在健康基础上长寿,做到年高不老,寿高不衰,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而不是单纯满足人们长寿的愿望,让老年人抱病余生。
(4)做好临终关怀 对待临终老年人,护理工作者应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全方位为他们服务。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分析,识别、预测并满足其需求,以确保老年人能够无痛、舒适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不再做延长死亡的“抢救”,让老年人走得平静,生命终末阶段有陪伴照料。给家属以安慰,并让他们感受到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关心和帮助。
2.老年护理的原则
老年护理工作有其特殊的规律和专业的要求.为了实现护理目标,在护理实践中还应遵循相关的护理原则。现代护理学基本理论揭示了实现护理活动目标的合理途径和形式,为护理实践活动提供总的方向和方法论指导。系统理论、需要理论、自护理论等,对护理工作无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这些理论可作为制定老年护理原则的依据。
(1)满足需求 人的需要满足程度与健康成正比。因此,首先应基于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护理人员应当增强对老化过程的认识,将正常和病态老化过程及老年人独特的心理社会特性与一般的护理知识相结合,及时发现老年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和各种需求,使护理活动能提供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和照顾的内容,真正有助于其健康发展。
(2)社会护理 老年护理对象不仅是老年病人,还包括健康的老年人、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因此老年护理必须兼顾到医院、家庭和人群,护理工作不仅仅是在病房,而且也应包括社区和全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和社会护理更有其重要性,因为不但本人受益,还可很大程度上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3)整体护理 由于老年人在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与其他人群有不同之处,尤其是老年病人往往有多种疾病共存,疾病之间彼此交错和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树立整体护理的理念,研究多种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护理。一方面要求护理人员对病人全面负责,在护理工作中注重病人身心健康的统一,解决病人的整体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要求护理业务、护理管理、护理制度、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各个环节的整体配合,共同保证护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4)个体化护理 衰老是全身性的、多方面的、复杂的退化过程,老化程度因人而异;影响衰老和健康的因素也错综复杂,特别是出现病理性改变后,老年个体的状况差别很大,加上病人性别、病情、家庭、经济等各方面情况不同,因此,既要遵循一般性护理原则,又要注意因人施护,执行个体化护理的原则,做到针对性和实效性护理。
(5)早期防护 衰老起于何时,尚无定论。又由于一些老年病发病演变时间长,如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一般均起病于中青年时期,因此,一级预防应该及早进行,老年护理的实施应从中青年时期开始入手,进入老年期更加关注。要了解老年人常见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老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于慢性病病人、残疾老年人,根据情况实施康复医疗和护理的开始时间也越早越好。
(6)持之以恒 随着衰老,加上老年疾病病程长、合并症多,并发症多,后遗症多,多数老年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生理功能障碍,对护理工作有较大的依赖性,老年人需要连续性照顾,如医院外的预防性照顾、精神护理、家庭护理等。因此,开展长期护理是必要的。对各年龄段健康老年人、患病老年人均应做好细致、耐心、持之以恒的护理,减轻老年人因疾病和残疾所遭受的痛苦,缩短临终依赖期,对生命的最后阶段提供系统的护理和社会支持。
三、老年护理的道德准则和执业标准
护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因此,护理是极其神圣、要求道德水准较高的职业。护理人员必须严格履行职业道德准则和执业标准。
1.老年护理道德准则
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由于他们生理、心理、社会的特殊性,使他们处于可能发生不良后果的较大危险之中,因而老年护理是一种更具社会意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工作,对护理人员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1)尊老爱老,扶病解困 中华民族历来奉行尊老、养老的美德,这种优良传统成为我国文化传统的主要内容之一,并著称于世界。1982年联合国大会批准《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时,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就提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方式,是全世界解决老年问题的榜样。”
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有着特殊的需求,特别是对于日常生活照料、精神安慰和医疗保健三个基本方面的服务需求将变得愈加迫切。广大护理工作者应倾心于此、尽力于此,不管是在医院、社区、家庭或在中间老年服务机构,都应将尊老、敬老、助老的工作落到实处。为老年人分忧解难,扶病解困。老年人一生操劳,对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敬爱,医护人员也必须为他们争取各种伦理和法律权利。
(2)热忱服务,一视同仁 热忱服务是护理人员满足病人需要的具体体现。在护理工作中注意老年人病情和感情的变化,始终贯穿着诚心、爱心、细心、耐心的原则,尽量满足要求,保证他们的安全和舒适;对病人应一视同仁,无论职位高低、病情轻重、贫富如何、远近亲疏、自我护理能力强弱,都要以诚相待,尊重人格,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并能提供个性化护理。设身处地体谅病人因患病的痛苦、看病的艰难和治疗的麻烦而引起的烦躁和焦虑,杜绝“脸难看,话难听”的现象,始终给病人一种亲切温和、热情可信的感觉。
(3)高度负责,技术求精 老年人反应不敏感,容易掩盖很多疾病的体征,加之老年人病情发展迅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很容易延误病情。这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科护理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在工作中要做到仔细、审慎、周密,千方百计地减轻和避免后遗症、并发症。绝不能因为工作中的疏忽而贻误了老年病人的治疗。尤其是对待感觉迟钝、反应不灵敏和昏迷的老年病人,在独自进行护理时,要认真恪守“慎独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忠实于病人的健康利益,不做有损于病人健康的事。
精湛的护理技术是护理效果的重要保证。只有刻苦钻研护理业务,不断扩展和完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和判断病情变化,谨慎、周密地处理各项复杂的问题,也才能在操作中做到快捷、高效,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
2.老年护理执业标准
护理人员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和岗前培训等增加老年护理的知识和技能。我国尚无老年护理执业标准,目前主要参照美国的老年护理执业标准,该标准是1967年由美国护理协会提出,1987年修改而成的。它是根据护理程序制定的,强调增加老年人的独立性及维持其最高程度的健康状态。
第五节 老年护理学的发展
老年护理学的发展起步较晚,它伴随着老年医学而发展,是相对年轻的科学。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理论前期(1900~1955年):在这一阶段,没有任何的理论作为指导护理实践的基础;理论初期阶段(1955~1965年):随着护理专业的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老年护理的理论也开始发展和研究,第一本老年护理教材问世;推行老年人医疗保险福利制度后期(1965~1981年):在这一阶段,老年护理的专业活动与社会活动相结合;1985年至今是全面完善和发展的时期。
一、我国老年护理学的发展
1.发展历程
我国老年护理学长期以来被归为成人护理学范围,加上高等护理教育的一度停滞和“十年动乱”,严重影响了老年护理学的发展。
随着中华老年医学会的成立和老年医学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对老龄事业十分关注,在加强领导、政策指引、机构发展、国内外交流、人才培养和科研等方面,卫生部、民政部、国家科委以及各级政府都给予了关心和支持,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等,有力地促进了老龄事业的发展;建立了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研究机构,与之相适应的老年护理学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受到重视和发展。我国老年护理体系的雏形是医院的老年病人的护理,如综合医院成立老年病科,开设老年门诊与病房,按专科收治和管理病人;很多大城市均建立了老年病专科医院,按病情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医疗护理。同时,老年护理医院的成立,对适应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主要工作包括医疗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和临终关怀。有的城市还成立了老年护理中心、护理院,为社区内的高龄病残、孤寡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和家庭护理;对老年重病病人建立档案,定期巡回医疗咨询,老年人可优先接受入院治疗、护理服务和临终关怀服务。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迅速,老年护理学陆续被全国多所护理高等院校列为必修课程,继曾熙媛主编的《老年护理学》之后,有关老年护理的专著、教材、科普读物相继出版。各种杂志关于老年护理的论著、经验总结文章陆续发表,有关老年护理的研究开始起步。如1995年~2002年7年间,解放军总医院护理人员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护理康复,围手术期护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获得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至今,有少数护理院校正酝酿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护理研究生教育中也设立了老年护理研究方向。此外,国内外老年护理方面的学术交流逐步开展,有的院校与国外护理同行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如共同开展了中日老年健康社区干预效果对照研究,以及欧盟国际助老会资助的老年人健康教育项目等。
2.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老年护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带给我们最大的难题是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的抚养和照料问题,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寿命延长与“寿而不康”造成的医疗卫生和护理的压力。据统计,全国老年人群慢性疾病患病率达51.8%,高龄老年人是增长最快的一个群体,又是老年人口中的脆弱群体,他们带病生存甚至卧床不起的概率最高。老年群体渴望老有所医,希望得到保健护理、生活照料、精神呵护,然而,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与老龄化的需要、与国际标准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截止2005年底,全国共有135.0万名护士,每千人口护士数为1.05人。早在1998年,世界大多数国家每千人口护士比已经达到3‰以上,国际上医护平均比例即为1:2.7,而我医护比例至2003年仅为1:0.68;就护士与病床的比例而言,许多国家都基本保持在1:1以上,我国2005年底医疗机构病房护士与床位比是0.4:1。因此,护士成为紧缺型人才。特别是老年护理教育明显滞后,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几乎是一项空白。显然,这种现状难以满足我国老龄人口的就医保健需求,对于做好适合老年人医疗保健特点的防治工作,对于服务于我国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来说,都十分不适应。
因此,我们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营造健康老龄化的条件和环境。要扩大护理教育规模,缓解护理人力紧张状况;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加强老年护理教育,加快专业护理人才培养,适应老年护理市场的需求;加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防治护理研究,解决好老年人口的就医保健问题;开拓专业护理保健市场,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开发老年护理设备、器材,为社区护理和家庭护理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真正满足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广大医护人员要努力探索、研究和建立我国老年护理的理论和技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护理理论和实践体系,不断推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
二、国外老年护理学的发展
世界各国老年护理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各有特点,这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国家经济水平、社会制度、护理教育发展等有关。老年护理作为一门学科最早出现于美国,美国老年护理的发展对世界各国老年护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故以美国为例简要介绍如下。
1900年,老年护理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需要被确定下来,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老年护理专业。1961年美国护理协会设立老年护理专科小组,1966年晋升为“老年病护理分会”,确立了老年护理专科委员会,使老年护理真正成为护理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从此,老年护理专业开始有较快的发展:1970年首次正式公布老年病护理执业标准,1975年开始颁发老年护理专科证书,同年《老年护理杂志》诞生,“老年病护理分会”更名为“老年护理分会”,服务范围也由老年病人扩大至老年人群。1976年美国护理学会提出发展老年护理学,关注老年人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从护理的角度和范畴执行业务活动。至此,老年护理显示出其完整的专业化发展历程。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老年护理教育开始发展,特别是开展了老年护理实践的高等教育和训练,培养高级执业护士,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研究生学历,经过认证,能够以整体的方式处理老年人的复杂的照顾问题。高级执业护士包括老年病开业护士、老年病学临床护理专家。老年开业护士在多种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初级保健,老年社区卫生服务主要由开业护士来管理。老年病学护理专家具有对病人及其家庭方面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设计卫生和社会政策的专业知识,多数护理专家在医院内工作,作为多科医疗协作组的咨询顾问,并协助在职护士在医院、养老院或社区卫生代理机构之间建立联系。目前,在老年病护理专业训练中增加了老年精神病护理,老年精神病护理专家一般在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和门诊部工作。
美国早期有关老年护理的研究侧重描述老年人及其健康需求,以及老年护理人员的特征、教育与态度。目前更多研究具有临床意义的课题,例如:在约束与跌倒、压疮、失禁、谵妄与痴呆、疼痛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此外,老年护理场所的创新实践模式、长期护理照顾、家庭护理等问题也受到重视。近年来.由政府资助成立了老年教育中心或老年护理研究院,以改进老年护理实践质量。某些护理学院拥有附属的老年人院,便于教学、研究,以及学生实习。美国护理协会每年为成千上万名护理人员颁发老年护理专科证书。
在美国老年护理发展的影响下,许多国家的护理院校设置了老年护理课程,并有老年护理学硕士和博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