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疏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4章

鈔第九恒順眾生行佛言隨學生云恒順者諸佛因果之行可宗可慕順於真理故須運心倣學眾生善惡之行不離迷心麤獷乖道非可軌持等故不言學然不壞假名不滅假相法無自性一切皆如常以同體大悲融通物我故云恒順如何順耶先釋不順反明順義若見眾生是定有定有則體異真性則阻隔難化故名非順也若見眾生是定無定無即斷滅斷滅亦異真性還成阻隔亦非順也今以普賢行願力故普見眾生無非性之緣起既託真性而現故無自體既云現也則幻相歷然非斷非滅如鏡現面像但云面無骨肉之自體豈不現面像耶如此普見眾生是為恒順也故緣起章以普賢行入佛界眾生界門中云由眾生寂滅本來自盡時即是法身界法身隨緣成有時即眾生界今以寂滅非無之眾生恒不異真而成立又以隨緣非有之法身恒不異事而顯現是故菩薩入眾生界時即是入佛界入佛界時即是入眾生界也問義理既爾何得復云眾生乖道非可學耶答眾生雖舉體全真且不如是知乖背此理所作顛倒不可倣學故緣起章約眾生門中所見佛及眾生皆是生滅善惡境界良以情計不破故所見佛亦同情計當知眾生所見未曾有一佛清淨解脫者是故識倒佛亦倒情迷佛亦迷故此云不可學也問既爾何必隨順耶答如有賢人具足信義忠孝忽然夢見殺害父母造諸非法眾人聞已豈以夢造非法而棄之耶然雖不可棄豈可復欲倣其夢事造非法耶若有棄者効者二皆癡狂是知學眾生迷心之行者或隔眾生全云是妄者二亦皆癡狂所以不可學但言順也然雖不學必須曠蕩虗心物我無二自覺真性凡聖不差上合十方如來下合六道含識如斯見解如是用心方名普賢行願故前門令合諸佛此門令合眾生也妙哉必爾智者詳焉謂隨順至他行者順種類根性者則不壞隨緣假相饒益成就者則順理觀之令其稱真一一離也如下文中為作光明貧得伏藏等此義類例如下七種代眾生苦中六七二義利他行也故前隨佛學中標云自利也亦可前智此悲也。

疏二釋相二一正明二一所順眾生。

謂盡法界虗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

鈔先標所順眾生後正明隨順初中分二初別銷經文後會釋疏意初中二初總標方處可知後顯所順生有二先總標經言眾生者如大法鼓經云一切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謂以四大五蘊十二處及十八界十二因緣等合成假名為人號曰眾生又般若燈論云謂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為眾生又不增不減經云此法身本性清淨但為恒沙煩惱所纏隨順世間往來生死即名眾生。

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鈔後別釋有二先顯四生後明餘五初中分二先別顯四生義如下釋。

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

鈔後依義別顯又二先約差別後攝所餘前中三一明依止差別二明種類差別三明受用差別初文可知。

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

鈔次種類中一一差別故云種種言壽量者謂短長不等分限差殊如北洲千歲東西半減南洲不定等餘文可知。

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

鈔後種種衣服下即受用差別也。

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

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四生九類義見普救夜神。

鈔乃至下攝所餘類中言天龍等者具如經末所明有色無色下後明餘五義如下辯後會釋疏意疏四生至夜神者四生即卵胎濕化更加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都成九類也普救夜神即前寄十地中之善友也具足應言普救眾生妙德主夜神住菩提場寄燄慧地得菩薩普現一切世間調伏眾生解脫門彼亦有九類之文疏釋云九類略有二種差別初明四生則依止差別報之所託故餘三可依化生依何依業染生也地持論但云業染即俱舍世間品意偈云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天首上三橫地獄頭歸下論曰如是中有往至所生先起倒心馳趣欲境彼由業力所起眼根雖住遠方能見生處父母交會而起倒心若男緣母起於男欲若女緣父起於女欲翻此二緣俱起瞋心若濕生者染香故生謂遠齅知生處香氣便生愛染往彼受生隨業所應香有淨穢若化生者染處故生謂遠觀知當所生處便生愛染往彼受生隨業所應處有淨穢又天中有首正上升如從座起人鬼傍生中有行相還如人等地獄中有頭下足上蹎墜其中云餘五類則麤細差別此明報相下二界有色為麤無色為細於有色中有想為麤無想為細非有想非無想則無色界中唯舉其細對餘為麤以義對之應云有想無想為麤非有想非無想為細故此指云義也然經文所列有多種統之不出九類故疏但指九類然彼解但配所依及麤細未配五道今此更明天及地獄化生鬼具胎化人畜各通於四鬼胎化者地行羅剎夜叉及鬼母兒皆是胎生餘皆是化人具四者卵如毗舍佉母卵生三十二子胎如常人濕如奈女從菴蘿樹濕氣而生即菴蘿女也化如劫初之人從二禪下生人間畜具四者如龍與金翅鳥各有四生故正法念經云化生金翅鳥能食四生龍如次濕胎卵能食三二一等餘鳥皆卵餘獸皆胎著地飛空若水若陸微細蠢動或化或濕或卵或胎不可具分品類又雜心云謂生攝趣非趣攝生以中陰化生趣不攝故問化生最強何不為首答有二一約境釋二約心釋約境釋者具緣多者而為首故如卵生必具胎濕化胎生但具濕化濕生唯兼於化化生唯一更不兼餘此即前前具後後後後不具前前故為此次也二約心釋者從本至末為次無明卵生無明者取第八識心三細最初業相也此初起之念能所未分渾沌如卵既是根本故首明之無明發業蘊在藏識之中為胎也愛水流注潤之方能受生為濕也化生則無而忽有為化也有色者下二界皆有色陰即有漏五根也無色者則四空處但以四蘊為身無色陰之五根也有想者除無想天及有頂餘皆此攝無想者即無想天非有想非無想者即有頂天也若以九類配三界即化生遍三界三生唯欲界有色遍下二界有想該三界而不遍餘二天故無想則色界中一天也非有想非無想則無色界中一天也恐有力者要說故具敘之不說又慮闕用。

疏二正明隨順。

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

種種承事種種供養。

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

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

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鈔隨順而轉者隨如上彼彼眾生生起觀智故云轉也言如敬父母者如本生心地觀中說父有慈恩母有悲恩長養之恩彌於普天憐愍之德廣大無比世間所高莫過山岳悲母之恩踰於須彌世間之重大地為先悲母之恩亦過於彼若背恩不順令其怨念父母發惡子即隨墮世間之疾莫過猛風怨念之徵復過於彼以百千種上妙供具供養一百五通神仙一百淨行一百善友不如以微少物供養父母校量其福不可為比如須闍提太子自割身肉供養父母行菩薩道涅槃亦云供養父母得無量福廣如經說言如奉師長者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生我法身皆由師長乃至教誨引導直至菩提阿羅漢者梵語翻就唐言有其數義今取三義真諦三藏解云阿羅漢者此云不生謂不於三界煩惱之中更受生死之報故云不生二名應教謂自學已滿將己所證堪應教人故名應教三名應供善見律云是人智斷具足是勝福田堪銷物供能生大利故名應供具此等義故以名焉今言恒順還同於此也如來可知但以普賢行願之力令觀行遍法界於如上種類眾生中念念如此以彼彼眾生有解會者自霑如上之益言平等者稱性普觀普益也。

疏二徵釋二一令佛喜二一徵。

何以故。

徵意云但應順佛何要順生。

疏二釋。

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

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

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疏釋意云若順眾生則為順佛若不順生佛不歡喜。

鈔順生則為順佛者此文既略更以海印之喻以明如香水海澄淳須彌日月四天下中種種眾生種種國土居處屋宅皆於中現若執此像是有命之眾生有質之世界是乖像也非唯乖像亦乖海也必須定知此像一一具鹹濕之體及不宿死屍等十種之德華嚴經三十九卷說海有十德以況十地一次第漸深如初地出生大願漸深故二不受死屍如二地不受破戒死屍故三餘水入中沒名如三地離世假名故四普同一味如四地與佛德同一味故五有無量珍寶如五地出生方便神通寶故六無能至底如六地觀察緣生甚深理故七廣大無量如七地廣大覺慧善觀察故八大身所居如八地示廣大莊嚴事故九潮不過限如九地深解行世實而不過限故十普受大雨如十地能受一切如來大法明雨無厭足故始名順像既順像也始得名為順海海即如來像即眾生餘義昭然可見故出現品云佛子譬如大海普能印現四天下中一切眾生色身形像是故共說以為大海諸佛菩提亦復如是普現一切眾生心念根性欲樂而無所現是故經云順生即是順佛乃至尊重承事歡喜等是故說名諸佛菩提也。

疏二增大悲二一徵。

何以故。

疏徵意云生佛懸隔何以順生諸佛歡喜。

二釋意云佛以大悲而為體性若不順生不合佛體。

鈔大悲而為體性者諸佛從因至果所作無不為生大悲般若常相輔翼方名無住涅槃故悲是體也。

疏文三一法說。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疏即標示同體大悲。

鈔因於眾生至成等正覺者大悲欲化眾生須學化生之智智既圓矣自名成佛而菩提心必具大悲大願大智等也所以言諸佛如來以大悲而為體也謂佛普賢攝化門中普解一切彌綸而不漏稱之為大見諸眾生恒處生死五趣輪回造眾惡因受諸苦楚如來愍傷深加惻愴是故名悲也即世間之悲不得名大出世之悲方名為大出世中二乘之悲不名為大佛菩薩悲方名為大也謂此大悲是眾行之首也故理趣六波羅蜜經云佛告慈氏菩薩摩訶薩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應當修習大悲無量謂此大悲於諸善業而為導首譬如命根於出入息而為其先輪王七寶為先大乘萬行大悲為先譬如長者唯有一子父母憐念徹於骨髓菩薩大悲亦復如是於諸有情住於極愛一子之地又此大悲能作方便成辦一切助菩提法故又此大悲能悟無師自然智故又此大悲能除一切自心熱惱隨順有情為饒益故是故如來以此為體也初標指經文中疏同體大悲者如向所引海中萬像與海同體佛菩提中眾生與菩提同體法喻備矣。

疏故出現品云如來成正覺時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

疏以了眾生皆無性故大悲相續救護一切。

鈔二引教證成疏出現品云至一切者此簡要而引也具云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等次則如疏文所引此但以佛為門故云於其身中若以眾生為門即佛於眾生中成故出現品次下云菩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廣大周遍無有休息更引此文對前者以此門意明生佛交徹之義故今文具也。

疏二喻明。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疏生死懸絕迥無所依名為曠野不生善根喻以沙磧佛菩提法如大樹王智慧禪定猶如枝葉菩薩依學況之以華諸佛證此目之為果一切眾生以為其根以大慈悲而為其水。

疏水滋樹根葉果繁茂悲念萬類成佛果因。

疏合文備矣。

鈔譬如至備矣者問經言譬如曠野法中如何疏生死懸絕迥無所依名為曠野如何是沙磧疏不生善根喻以沙磧如何是曠野沙磧中樹疏佛菩提法如大樹佛王言菩提法者別指一切眾生本覺智體也謂以真性隨諸妄緣成諸染法被煩惱覆蔽無佛菩提之力用故比沙磧中樹此乃樹雖未生華果而樹身非無眾生雖未有佛菩提之力用而本覺常在也問樹若生長眾生悟修法中如何疏智慧禪定猶如枝葉喻則從樹生枝枝生於葉法則從本覺起於始覺始覺是慧故如枝既心初起心無初相則冥合一如一如是定故如其葉則因慧成定慧先定後也此約實教所說故淨名經云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不同小教權乘先定然後發慧然以入道由智故云因慧成定理實定慧齊修無前無後謂定能拔沉滯慧能遏囂浮慧能決斷簡擇二法相扶能持萬行最為要極也所以問明品云譬如有力王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薩所依賴雖定慧最妙要須頓達本源方起定慧也又須以定慧運於萬行方能證果問樹有枝葉以況定慧於此枝葉轉生其華以況何等疏菩薩依學況之以華即依於定慧而修萬行之華也謂諸菩薩定慧既備洞達本源順理益生須行萬行所以依其定慧運於萬行之華也問樹有華也後必有果萬行華敷以何為果疏諸佛證此目之為果即喻如華熟方能結果法中萬行周圓方可證入成妙覺之尊也問前文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如上所說總是枝葉華果法喻相對已竟如何是樹根何者為水耶疏一切眾生而為樹根以大慈悲而為其水謂諸眾生雖皆各具有菩提樹根而不能發生者但以樹根恒時埋在麤澁生死煩惱砂中砂性乾燥都無沃潤之功何能令樹根發生滋榮是以諸佛菩薩起種種方便令諸眾生遠離麤惡煩惱砂中安住三寶最勝良田之內廣興慈悲之密雲普雨甘露之法雨方能滋潤菩提樹根令漸敷榮成熟大果也問將眾生以況樹根指大慈悲猶如其水未審水益樹根有何功用慈悲攝生有何勝能耶疏水滋樹根華果繁茂悲念萬類成佛果因言成佛果因者意說慈悲是成佛果之因也如水滋樹根是華果之因故前經云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此因者若說因位中所起悲願則通與自他作其果因具二利故若於佛及得果不捨因門菩薩則但與他為因何以自果已滿唯利他故若從喻至法委細推之者應當先須分明見曠野中之樹身就樹根而灌水先須分明悟生死中之覺體就覺心而起悲若不見樹也遍曠野而虗灌但益疲勞畢竟不生華果若不悟覺體也遍生死而起悲但益愛見畢竟不證菩提或見樹根而不灌亦華果不生或悟覺體而不修亦菩提不證勉旃求悟不得徒自勞形努力修行不得撥無因果斯文圓妙諦而思之。

疏三法合四一正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