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等工程教育目标分析
教育目标“以社会为本位”还是“以个人为本位”一直以来是教育界乃至社会争论的一个话题,高等工程教育也不例外。过去,尊崇国家社会至上,个人要对国家指令绝对服从,“以人为本”无从谈起。现在,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当前,对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以社会为本位”还是“以个人为本位”的选择和均衡,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培养目标定位关系到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的整体性构建,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和地位。这种定位必须以科学的价值取向为前提,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就是指导我们进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活的灵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求我们在高等工程教育的定位上,必须体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相适应。
1.6.1 高等工程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统一的中介,人是社会化的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应该适应和推进社会的发展。教育活动的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社会对人的内在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首先要使工程教育的科类专业结构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尽管教育有着本身的内在规律,有一定的后续性,不是随产业的变化而变化,但工程教育必须关心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别要瞄准结构比重变化大的相关行业,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更新改造老专业,发展社会急需专业,要彻底改变专业比例失调的局面,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其次,高等工程教育的层次结构要与工业经济技术结构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说,层次结构合理与否,是考察工程教育是否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指标。工程教育层次的合理结构应该呈金字塔形,是低重心的,是适应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层次。
1.6.2 高等工程教育要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
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个是横向。既要有宽广的基础,又要有精深的专业,形成宽度合理,深度适宜,可持续不断地扩充的知识结构;同时要体现学科基础与专业核心的关系;既要掌握技术基础理论,强化工程意识,构筑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培养初步的工程技术能力,又要工程技术理论,强化工程训练,掌握工程实践的科学方法,全方位培养工程师的基本能力。另一个是纵向。人的发展是追求卓越、提升自我,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因此,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展轨迹应该是动态可调的。也就是说,专科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升入本科,本科可以考取硕士,硕士可以考取博士,使人的潜力获得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而要获得这种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就必须加大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让高等工程院校切实担当起继续教育的职责。
1.6.3 高等工程教育要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相适应
计划经济已成为过去,市场经济正在逐步确立,教育作为协调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中介,决不能因高校办学的自主权不断扩大而丧失了宏观调控的职能。市场的多变性、需求层次的模糊性、教育的长期性与教育产品的滞后性等多种矛盾的交织,使人才需求预测极其困难。因此,我国从来没有根据人才真实的需求来确定招生人数,招生计划的确定仍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而与其相伴的是教育服务的承诺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愿望之间的反差。这里潜伏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国家资源有效配置问题。目前,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还偏低,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充分接受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资源在我国还是属高消费层面,在高等教育内部,高等工程教育在各地域的分配,高等工程教育层次结构之间的分配,各专业类别结构之间的分配等都存在不和谐之音,这就要求高等工程教育要有一定的统筹规划,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宏观调控,增强人才市场需求的前瞻预测,使我国有效的高等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并发挥最大效用,使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在满足社会需求和人们对教育需求的过程中更加和谐。
1.6.4 高等工程教育应分层次确定培养目标
工程教育的层次和培养规格多样化,有利于按照工程领域对不同层次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来培养人才,以避免高才低用和低才高用或职责不清;有利于稳定技术员队伍,加强我国工业技术水平,使各个系列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各自明确的奋斗目标,按照合理的职称系列不断进取;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校各自办出特色。所以,我们通过舆论宣传,使各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学生自身等社会各方面都能正确认识高等工程教育各个层次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工程教育应根据社会需求,通过调整专业结构,发展社会今后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专业,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对社会需要量不大的专业,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调节,采取压缩与限制招生的办法,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类型结构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各院校要分出层次,在培养规格上要有区别,各有侧重,以适应经济多样化和不平衡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层次,主要分为研究生、本科和专科三级。因此,我们认为专科(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应是完成技术员的基本训练;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是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即培养工程师的“毛坯”,而不是“现成的专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应比本科生的业务规格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更高的要求,更接近工程师的终极目标;应当特别重视工程类硕士生的培养,其对象是厂矿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更偏重于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但也要为厂矿企业培养一部分工程类的博士生,为企业的领导层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后备人才,如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
从目前来看,高等工程教育的认证制度不但成为各国的通用制度,而且还有向全球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例如,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国的有关工程组织共同签署了1988华盛顿协议,互相承认彼此的工程学士学位。推行和完善高等工程教育的认证制度,对于整个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以及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工程教育的层次和培养目标。例如,一般工程教育协会在进行认证时会提供相关专业的入学标准、对有关教学原则的要求以及教学计划的简要范例等,并对教学人员、学生、行政管理、学校设施、学校义务提出明确的要求与趋势,从而对工程教育的教学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