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圆网蛛织网
人类采用巧妙而卑劣的手段做成捕鸟网。捕鸟网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只需要用网绳和小木桩,还有四根棍子,然后再挂上两张土色的大网,一左一右地把它放在光秃秃的空地上,这就做成了一个捕鸟网。
捕鸟的人躲在灌木丛里,掌握着一根长绳,在适当的时候拉动这两张网,一拉动它们就好像百叶窗似的突然闭合。
在两张网的中间放着媒鸟,如小朱顶雀、燕子、翠雀、黄鹂、鹀和雪鹀。这些鸟的共同点就是听觉灵敏,能听到从老远的地方经过的同类,这时,它们就会立即发出美妙的召唤声。在这些鸟类中有一种叫做桑贝①的媒鸟,特别擅长勾引。它一刻也不停地跳跃着,扑扇着翅膀,看起来好像很自由的样子,实际上这是一只被一条细绳牢牢地系在木桩上的苦役犯。假如它因筋疲力尽,徒劳地企图飞走而陷入绝望,这个苦差役就会趴下不动了,并且拒绝执行勾引的任务。但是捕鸟者正躲在隐蔽处,看到这种情景,他不用挪动位置就可以让它重新执行任务。
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拉动枢轴上的活动吊杆,小鸟被这个机械掀动得一会儿飞起,一会儿落下,这时它就变得活跃起来了。绳子每被拉动一下,它就会飞一下。
在秋天的上午,阳光明媚,捕鸟者静静地等待着。忽然,笼子内一阵乱动。燕雀发出一声一声的召唤:“潘克!潘克!”天空中有新伙伴飞来了。这些幼稚的家伙听到同类的叫声而来,并且降落在危机四伏的空地上。这个时候,捕鸟者迅速用力一拉绳子,网就立刻闭合了,抓住了所有的鸟。
人类的血管里流着野兽的血,如此对待鸟类,真的很残忍。看到鸟进了捕鸟网,捕鸟的人马上跑过去进行屠杀,只见他用大拇指压迫囚徒的心脏,直到把它憋死为止,最后打开它的头,用绳子穿着它们的鼻子,每 12 只为一串,最后拿到集市上去卖。
捕鸟网采用卑劣手段的巧妙,圆网蛛的网可以和它相媲美。假设有耐心去研究,我们会发现高度完美的蛛网的主要特点,与人类的网相比,它的网更加高明。为了吃到几只苍蝇,竟然需要这么卓绝巧妙的技术。圆网蛛因为吃的需要而具有的巧妙捕猎法,在各类蜘蛛中当属第一。我相信读者读了下面的讲述一定会和我有相同的感受。
我们首先必须亲眼目睹结网的情况,看它是怎么施工的,看了一遍又一遍。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很复杂的建筑物的施工说明书,只能一段一段地去阅读。今天观看一个细节,明天再观看一个细节,我们将获得一些新的收获;观看的次数多了,一次看到的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者从预料之外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样我们现有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
雪球虽然每次沾上的只是薄薄的一层,但是它还是会越滚越大。
科学观察中得到的真理和滚雪球是一样的道理。真理是依靠耐心一点一点地累积起来的,一点一滴的收获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在这里取得了收获,就不用到其他地方去寻找了。不得不靠运气寻找的,就像圆网蛛这些纺织高手,连最小的花园里都有。
在荒石园里面,我选择了最有名的几种圆网蛛,观察了其中的六种,它们是彩带圆网蛛、圆网丝蛛、角形圆网蛛、苍白圆网蛛、冠冕圆网蛛和漏斗圆网蛛。它们有很大的身材,全部都是才能卓绝的纺织姑娘。
在气候宜人的季节里,我随时都可以观察它们,密切关注它们的工作。有的时候是这只,有的时候是那只,具体观察哪只,要视当天的情况而定。前一天没有看清楚的,我可以在第二天接着看,也许是在以后的某一天、在条件更好的时候观察,一直到完全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为止。
在每天傍晚的时候,我会从一株迷迭香走到另一株迷迭香旁,边走边看。假如走的时间长了,我就会在灌木丛下光线明亮的地方坐下来,面朝纺织厂,认认真真地注意观察。每次这么转一圈,我都会发现新的细节,填补了原有概念中的某个空白。
对这六种圆网蜘蛛,没有必要一个一个讲述它们各自的工作步骤,在后文我会对它们各自的某些细节做必要的叙述。依据它们各自提供的资料,我就在这个地方对它们的共同点进行综述:这六种蜘蛛的工作方法相同,织出的网也相似。
我的观察对象是小圆网蛛,它不算很肥壮,与秋末冬初相比相差很远,蓄丝的肚子和梨的种子一样大。我们可不要因为看它们个头小,就小看它们的织网能力。其实它们的才能并不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发育成熟的老蜘蛛虽然肥大,但是织网的能力还不如它们呢。
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小圆网蛛有一个宝贵的优点:它们是在白天织网,甚至可以说是在阳光照耀下干活;可是老圆网蛛是在深夜干活。
前者慷慨地告诉我纺织厂的秘密,而后者却掩盖了纺织厂的秘密。在 7月快要结束的时候,太阳下山前的两个小时,小圆网蛛开始工作了。
这个时候,荒石园里的纺织姑娘们离开白天的隐蔽所,各自找到工作岗位,开始干起活来。它们数目很多,我可以任意挑选喜欢的对象。
现在,我选中了一只圆网蜘蛛,一只正在为自己的建筑物奠基的蜘蛛。
它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开始在迷迭香的有大拇指到小拇指范围内的绿篱上,从绿篱的枝丫一端跑到另一端,从丝袋里用它的后步足的梳毛①拉出一根丝固定在上边。通过观察这个准备工作,我没有看出它有什么精心的计划。它热情饱满,一再爬上爬下,似乎在随意地走动,在分散的各处系着点用多道缆绳加固,做出了一个没有头绪的框架。
圆网蛛用绳索纺织建筑物是很专业的,它会设计工地的总体布局,然后建造出建筑物的整体框架,虽然这个框架不是很规则,但这正是蜘蛛所需要的。在这个框架上,正是蜘蛛施展它才华的地方,它会把网有条不紊地织到上面去。这框架就是它可以自由通行的空间,这才是它想要的。现在还能说这是杂乱无章的工作吗?不能。
框架存在的时间都不会太长,因为猎物在一夜之间就能把它全部毁掉,所以每个傍晚圆网珠都要仔细地整修一遍;这种蛛网太薄弱了,它是经不起被捕猎物垂死的挣扎的;相比之下,成年圆网蛛的网要结实得多,它们的网是由较结实的丝织成,保持的时间要长;网架是整个蛛网的基础,所以它们必须要精心建好,这一点过一会儿我们就能看到。
蛛网的第一个部件,是一根特别的丝。这根细长的丝随意划出来土地,与任何可能阻碍到它的树枝隔开一定的距离,这就与其他的丝区分开来。一个大白点在长丝的中央,这是将来蛛网的中心,是圆网蛛在人们看来纷乱异常的丝线中有条不紊工作的基点。
现在,纺织捕虫网的时刻终于来临了。蜘蛛把长丝中央的大白点作为出发点,开始织网,它凭借那根横穿的丝桥,很快到达周边,到达框架—围绕着空地的不规则的框架。然后它使劲一跃,从周边回到中心;又开始往返爬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它攀爬,下落,又攀爬,又下落,通过意想不到的斜角,总能回到中心点的标杆上。每爬一次,它就会留下一道“辐射丝”;一会儿去这里,一会儿又去那里,总的在我们看来,蜘蛛在织捕虫网的时候是杂乱无章的。
对于蜘蛛随心所欲的织网,我们必须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认真地去观察,最终才能看得清楚明白。蜘蛛其实是通过一条铺好的辐射丝来到空地的边缘,到达框架上把丝固定好,然后按原路回到中心。
像以上这种折线式的行程中产生的丝,一部分缠绕在框架上,这条丝线与从周边到中心点的距离的线相比,这条要长得多,当它回到中心的位置后,就会调整线的长度,拉出适度的线,然后把线固定好,最后在中心的基点上聚集好多余的线。当它每拉出一根辐射丝时,就会对多余的部分做类似的处理,最后造成基点越来越大,由最初的一个点,到最后形成一个线团,甚至形成一个有一定面积的小坐垫。
过一会儿我们就会看到,蜘蛛就像一个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将会把这个存放节余线头的小坐垫变成什么样?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圆网蛛在每铺一根辐射丝后,就会用步足对小坐垫进行加工,用小爪调整小坐垫原有的位置,把它粘在一起。对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这样,所有的辐射丝就有了一个固定的共同支撑物,从外形上看就像车轮的毂。
它们刚开始织网的时候好像是没有头绪的,但最后在它大功告成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它织网其实是很有规律、非常合理的。它们把辐射丝按照先后顺序编织出来,一根接着一根,挨得越来越近。
圆网蛛天生就是织网的大师,它们懂得力学中所说的平衡。它们会先在网的一边铺上几根辐射丝,然后再跑到相反的一边铺上几根辐射丝。这说明,它们对绳索的平衡是十分精通的。如果它们织网时始终在一边织的话,就会破坏网的平衡,产生的张力会让蛛网变形。要是没有牢固的依托,还会使蛛网毁掉。从力学上说,向一个方向紧绷的系统,都要有另一个朝相反方向紧绷的系统与之抵消,这样才会达到相对平衡。蜘蛛就是这样做的。它们的这种本领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说它们是织网的天才。
假设你认为,这种看起来没有头绪的织网程序会生产出错误的作品,那你就错了,原因是所有的辐射丝的距离相等,形成了一个十分规则的太阳形的图案。各类圆网蛛的辐射丝数是有所不同的,有 21 根辐射丝的蛛网属于角形蛛,有 32 根辐射丝的蛛网属于彩带蛛,有 42 根辐射丝的蛛网属于丝蛛。这些辐射丝的数目虽然不是绝对不变的,但是误差很小。
可是,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当中谁能不需要很长时间的摸索,不依靠测量仪器,就能一下把圆面分成很多角度相同的扇形呢?而我们的圆网蛛就能做到。圆网蛛带着很沉的丝袋,蹒跚地在被风吹得摇摇晃晃的丝线上行走,并且不需要小心翼翼就能够完成对这微妙的扇形面的划分。对于它们的方法,我们的几何学家说它是荒谬的,但是它却能完成这样的划分,而且是以没有头绪的方式进行的井井有条的工作。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它的能力。原因是这些角度经不起严格的测量,只是看起来大致相同,似乎符合要求。不过,数学的精确性对它是多余的,然而,我对它所取得的成绩已经是赞叹不已了。面对圆网蛛采用奇怪的方法,成功地处理了困难很多的问题,它是如何做到的呢?我再次陷入了深思。
辐射丝铺设好后,蜘蛛神态悠然地蹲在中心区,休息在最初的瞄准点,坐在那个小坐垫上—一个由切断丝线头构成的小坐垫。现在,它们正在忙一件细心的工作:以中心点为起点,用一根很细的丝线,环绕一根根辐射丝编织很密的螺旋丝。在蜘蛛网上都有一个中心区,但是对于不同年龄的蜘蛛,它的大小不一样。其中老蜘蛛蛛网的中心区有一个巴掌大;而小蜘蛛蛛网的中心区是很小的。现在我管它叫做“休息区”,其中的原因在下文讲述。
蜘蛛在编织螺旋丝线的时候,螺旋丝线是逐渐增粗的,第一根几乎看不见,第二根可以看得很清楚。蜘蛛大步地斜着爬行,移动着位置,稍微转了几圈,就逐渐地离开了中心点,在穿过的辐射线上把丝固定好,最后爬到框架的下边。这时,它刚好划了一个螺旋圈,圈的宽度是逐渐增加的,圈和圈之间的平均距离是 1 厘米,就连幼年圆网蛛的网也是这样的。
看到螺旋这个字眼,我们不禁会想到一条曲线,但是你可别误会啊!圆网蛛的网根本谈不上曲线,仅有的是直线和直线的组合。我们看蜘蛛网,其实它就是一条多边形的线,在几何学里这种线被列入曲线范围之内。这种线其实是临时性的,随着真正的捕虫网的形成,它必定会消失。所以,我们称这种多边形的线为“辅助螺旋丝”。
蜘蛛使用螺旋丝的作用:其一是编织成横梁,编织成梯级,为编织过程提供支撑物,特别是在边远地区,在那里辐射丝之间的距离太远,更加需要适合的支撑物。它的第二个作用,那就是引导蜘蛛进行即将进行的精密操作。
可是,它在做上面的工作之前,还必须要注意一件事。由于有的时候遇到支撑枝丫不规则,随之辐射丝所占的空地也会不规则。假设选择在一些隐蔽的角落,并且枝丫突出,而且非常近,那将会破坏所有的织网程序。圆网蛛需要的是一个合适的空间,那就是能让它有规则地一步步把螺旋丝安放上去,并且它不能留下任何空隙,也就是能让猎物逃跑的出路。
蜘蛛对这件事是很精通的,它能够马上发现这些存在隐患的地方,而且知道必须把它填补好。它很快会行动,它首先爬到一个方向,然后去另一个方向,爬来爬去,把一根丝放在能支持辐射丝的枝丫上,这根丝会在有缺陷的地方的侧面边缘,突然弯折两次,划出一个“之”字形的曲线,好像我们经常见到的“希腊方形”回纹饰。
所有角落都布满了“之”字形的充填丝后,下一步就该开始编织捕虫网了。前面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编织捕虫网铺路的。圆网蛛紧紧抓住辐射丝和辅助螺旋丝,向着和辅助螺旋丝相反的方向爬去;它首先是离开中心,然后再爬向中心;它每爬完一圈,圈子就会更密一些,数目就会更多一些。最后,它会从框架不远的辅助螺旋丝底部离开。
它之后的活动,观察起来很困难,其中的原因就是蜘蛛的动作很快,太急速,并且不连贯。它们一连串的突如其来的急跑,让人目不暇接,让人感觉很不舒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反复观察,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稍微弄明白它的工作进程。
蜘蛛是通过两条后步足纺织的,也就是说两条后步足是纺织工具,它们可以分为内足和外足。什么是内足,什么是外足呢?我们可以根据它们在纺织厂的地位来划分,圆网蛛走路的时候朝向绕线中心的那只步足叫内足;而圆网蛛走路的时候朝向绕线外面的那只足叫做外足。
在编织捕虫网的时候,外足从纺丝器中拉出细丝,然后递给内足;内足动作优美地把细丝放在身后的辐射丝上。在同一个时间内,外足的工作是丈量距离,只见它抓住已经放好的最后一个圈,把丝线和辐射丝连接的那个点,拉到适合的距离。丝线一接触到辐射线,就依靠它的黏性,固定到辐射丝上。在这个过程中,动作都是特别的快,在连接处也没有接头,焊接是自动化的。
在它以狭窄的度数转过身后,纺织姑娘就接近刚才作为支撑的辅助横线。到了最后的时候,当横线相互之间离得很近的时候,它们就完成了它们的使命,应该消失了,原因是横线妨碍了作品的匀称。在这个时候,蜘蛛就会抓住一行梯级作为支撑,开始工作,把没有用途的横线收起来,聚拢成一个小球,放到下一根辐射丝的连接点上。随着工作的进展,蛛网就会留下一系列的丝粒,看到这些丝粒就会想到消失的螺旋丝曾经行经的路线。
螺旋丝被毁掉后仅留下的残余就是这些点,要想分辨出来必须是光线正好照到它的时候。如果不是这些丝点分布得很有规则,让人想到已经消失的螺旋丝,我们肯定以为是灰尘的颗粒呢!一直到整个网被毁掉的时候,丝点一直都会存在,而且能够辨认出来。
蜘蛛一刻不停地转着圈子,逐渐地靠近中心,在穿过的每根辐射丝上焊接丝线。这样的工作整整干了半个小时,老蜘蛛甚至是一个小时。像丝蛛的网有大约 50 圈,彩带蛛和角形蛛的网有大约 30 圈。
到最后,离中心有一定距离的地方,也就是在我称之为休息区的边缘,蜘蛛忽然停止了纺织螺旋圈,而剩下的丝还能转好几圈呢。过一会儿,我们将会看到它突然结束转圈的原因。在这时,无论是哪种圆网蛛,不管是年幼的还是年老的,都会扑向中央的小坐垫,然后拉出丝来,把它卷成小球,一定是想把它扔了吧。
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它本性节约,所以它不会那样挥霍。它首先是把这个当做原始标杆,然后把成为一团丝球的小坐垫吃下去,丝垫可能被它吞到丝库里,然后放到消化器里去溶解。它吃下的是啃不动的东西,光凭胃是很难消化的,可是它实在很宝贵,丢了真的是很可惜的。
如果蜘蛛吞下小坐垫,那么织网工作就结束了,这时,圆网蛛马上就会在网的中心坐稳,它的头向下低着,最后摆出一副捕猎的姿势。
刚才观察的这个纺织厂,它的工作情况引起我的思考。我们天生就喜欢使用身体的右半部分,到现在,我们还不清楚这种不对称现象的原因。我们的右半边身体和左半边相比,右半边身体有力,而且灵活。
尤其是手最为明显。在语言方面,为了表示右手得天独厚的明显优势,有很多形容它的字眼,比如轻巧、灵活和敏捷等。
动物是不是习惯使用右手呢?还是左手?还是哪一只都无所谓呢?
我们已经知道蟋蟀和螽斯等很多拉着琴弓的昆虫,它们的琴弓都是在右翅上,而发音器官则在左前翅上。这可以证明:这些动物也是习惯使用身体的右半部分①。
当我们用脚跟在原地旋转的时候,假如不是有意的,我们习惯以右脚跟作为支撑点,从较有力的右边转到较无力的左边。所有带螺壳的软体动物的涡纹,几乎全是自左向右生长的。无论是水生动物还是陆地动物,除了几个品种外,几乎全是从右向左旋转的。
我们对二元结构的动物得稍微弄清楚,哪些习惯使用身体的右半部分,哪些习惯使用左半部分,是很有意义的。不对称现象存不存在普遍性呢?在动物当中有没有某些中性动物,身体的两边一样灵活,一样有力呢?有的,而且存在这样的动物,圆网蛛就是当中的一员。它具有一种令人羡慕的本领,左边身体和右边身体同样灵活。下面的讲述会证明这一切。
我坚持不懈地观察,得出以下结论。为了达到架设捕虫的螺旋丝,不管是哪种圆网蛛都可以随意向四面八方转动。对决定它朝哪个方向转动的原因,我还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蜘蛛一旦决定了它的方向,就算是有时碰到某些变故打乱了它的工作进程,这个纺织姑娘也不会改变它原有的方向。对于这种情况,我就曾经碰见过,忽然,一只小飞虫撞入了它已经编织好的那部分网中,蜘蛛立刻暂停织网,向猎物飞奔过去,先将它捆绑好了,然后再回到原来的位置,继续它原来的工作,也就是继续按原先的顺序编织螺旋丝。
刚开始干工作的时候,圆网蛛一会儿转向这个方向,一会儿又转向那个方向,所以向着中心铺设螺旋丝的时候,它一会儿使用右边的身体,一会儿使用左边的身体。但是,我在前边说过,它一直使用后边的内步足,也就是使用对着中心点的那只步足织网,在一些情况下它使用右步足,在某些情况下它又会使用左步足来安放螺旋丝。蜘蛛铺丝的操作是很精细的,因为它必须遵守相等间距的原则,还要求动作非常迅速,所以它必须十分灵活。只有你看到它今天使用左步足,明天使用右步足,而且所有的运作都十分精确。无论是谁看到这些都会深信,圆网蛛是一只非常卓绝的左右手都十分灵活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