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
更新时间:2025-04-28 20:24:35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以张居正改革群体为研究对象,将张居正改革置于明代中后期历史演进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考察张居正改革群体及其演变,揭示张居正改革群体与张居正、张居正改革、晚明政治格局及晚明社会变迁的复杂关系。本书贯彻实证研究,在充分研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搜集和整理明清以来有关张居正改革群体的文献资料,包括正史、地方志、档案、文集、笔记、家谱、碑刻、口述史料等,注重新史料尤其是地方文献的挖掘,从文献中发现历史的多面相。突出社会史群体研究的视角,通过宏观的阶段把握和微观的个案分析,考察张居正改革群体的特征、价值倾向及互动等,注重政治史研究与社会变迁、文化变迁相结合。通过梳理张居正改革群体与国家政治运作、社会生活变迁、利益关系平衡等重要问题,深刻阐述张居正改革群体在明代中后期社会演进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影响,为我国在新时代深入推进改革事业提供历史借鉴。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3-02-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张居正改革群体研究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 张居正改革群体分化、解体时间
- 附录二 张居正改革群体形成时间
- 附录一 张居正改革群体成员构成
- 结语
- 第四节 彼文忠,此文忠:从张璁兴革到张居正改革
- 第三节 归乡与治国:以张居正嘉、万回乡为中心
- 第二节 张居正与湖北地方社会
- 第一节 张居正改革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互动
最新上架
- 会员
侵华日军广州8604细菌部队研究
本书是一本专门研究侵华日军驻广州“波”8604部队在中国南方诸省进行各类细菌作战犯下累累罪行的历史学术著作,内容涵盖了“波”8604部队自成立至解散这7年间进行各类细菌研究、实施多种细菌作战等大量历史事实;也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个多世纪中日两国学界对“波”8604部队的学术研究。本书是第一本专门研究“波”8604部队实施细菌战罪恶的规范的学术性著作,内容严肃,逻辑严谨,结构完整,史料更为充实、可历史17.5万字 - 会员
杯酒之间:清末南昌教案研究
1906年2月22日,江西南昌知县江召棠应法国教士王安之之邀,到天主堂赴宴,其间咽喉为利刃所伤,从而引发了二月初三日民众焚教堂杀教士之事。该案是晚清最后一个重大教案,亦是清末受人瞩目的涉外公共事件之一。案件涉嫌“教士戗官”,真相扑朔迷离,在排外思潮与媚外论说两种力量的历史交会点,激发了中外舆论的轩然大波。本书考察和分析了各种相关叙述文本,从事实、认知与言说三个层面完成对这一历史事件深度和立体的诠释历史26.6万字 - 会员
清史论丛(2019年第1辑/总第37辑)
《清史论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是一本面向海内外的清史研究学术论文集刊,创办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颇受学术界的重视,潜心研究、学风严谨、把握学术前沿是其重要特色。书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历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学术史论的研究文章;既收录有关清代传统文化的博学鸿词科研究,也收录对清代地方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文章。历史22.6万字 - 会员
校书与修史:东观与东汉帝制文化整合
本书试图以东观为中心,探讨东汉时期的校书修史活动与帝制国家文化建构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东汉国家文化事业的核心机构,东观对后世影响较大者约有三端:一是相关校书人员参加白虎观会议,定著《白虎通德论》,完成帝制国家官方意识形态的理论建构;二是校定经书文本,颁布天下;三是会集诸儒,群修国史。经书文本及其解读、本朝史的撰写,开始由个体行为上升为国家的集体行政运作。这种转变削弱了经师和史家的个人权威,有助于建历史19.3万字 - 会员
清末宣讲与演说研究
言语传播在清末的勃兴究竟具有怎样的媒介文化意义?透露了什么社会讯息?这些一直是传播史学界极少触碰的领域。本书聚焦清末的宣讲与演说活动,以清末社会变局为背景,探究言语传播兴盛之原因和这种媒介现象本身所蕴含的时代特征。在系统梳理清代宣讲与演说传播的内容、面貌、特点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透过这两种言语传播形式在清末剧烈变革的表象,揭示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及人际交往关系之变,进而探索传播媒介进化与社会结构、社会历史17.7万字 - 会员
丝绸之路古文明印记
自张骞“凿空”以后,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创造性地构建了东西方交流互动的网络体系。而附着于丝绸之路上不胜枚举的古文明遗址遗迹,则生动展现了五千余年的璀燦文明。本书对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古文明遗址遗迹进行了多角度描述,不仅使读者领略到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的桥梁纽带作用,还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东西方古文明的孕育发展、传播交流、相互影响。历史14.7万字 - 会员
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第1辑)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主办的“第一届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的成果结集。“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倡导“大民国史”研究,内容涉及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社会等。论坛既鼓励青年学者研究思考关乎中国近代历史走向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注重选取那些意在开拓新的领域、对前人未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进行研究的论文,同时倡导青年学者引入新视角和新方法,为民国史学科注入新的思维与历史30.4万字 - 会员
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本书系统梳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15年间大陆学者探讨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成果,并对此前相关的学术源流稍作追述。本书回顾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范式与视角、学术流派与风格等基本问题,分析了该学科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与趋势;对近代中国的人口与家庭、性别与婚姻、社会群体与团体、城乡与区域社会、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社会生活、大众休闲娱乐、中国宗教与民间信仰等专题的研究状况,述其脉络,析其得失。历史59.8万字 - 会员
广西海上丝绸之路史(古近代)
本书是一部研究海丝路史的专著。它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梳理了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发展、中衰、繁荣的历史过程,论证了:广西北部湾是汉代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是中国西部连接东盟的重要通道,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我国经济版图新的增长极。该书旨在阐明诸种社会因素对海上丝绸之路的促进作用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探讨广西海上丝绸之路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重要意义,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34.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