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宋代江浙诗韵研究
更新时间:2021-02-08 14:27:18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中国是诗的国度,历代丰富的诗歌文献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重要的语言价值,“它是认识发音的宝贵文献”,为我们研究古代语音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继唐诗后,宋诗继续发展,作品数量巨大,艺术成就卓著。宋代江浙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文学创作繁荣。本书以宋代江浙诗歌83965首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宋代江浙诗歌用韵。本书主要运用“二重证据法”,即将“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相结合,利用大量唐宋笔记、文集等历史文献与丰富的现代方音资料来分析宋代江浙诗歌用韵中特殊韵例的语音性质。本书归纳出宋代江浙诗歌用韵的韵部系统为18部,其中阴声韵部、阳声韵部各7个,入声韵部4个。具体如下:阴声韵部—歌戈部、麻车部、皆来部、支微部、鱼模部、萧豪部、尤侯部;阳声韵部—监廉部、侵寻部、寒先部、真文部、庚青部、江阳部、东钟部;入声韵部—屋烛部、铎觉部、月帖部、质缉部。宋代江浙诗歌用韵的韵部系统与宋代通语韵系18部相符,说明宋代江浙诗歌用韵总体是以通语为依据的。宋代江浙诗歌用韵显示出许多重要的通语音变现象,如佳韵系、夬韵押入麻车部,灰韵系及泰韵合口字向支微部演变,尤侯部部分唇音字押鱼模,德韵部分字押屋烛部,入声-p、-t、-k韵尾多有混押,可能演变为-?韵尾,同时入声韵又与阴声韵通押,说明入声韵的三种韵尾有弱化消失趋向。本书分析了江浙诗韵中全浊上声字入韵情况,发现全浊上声只押去声与只押上声的数量相当,而兼押上去声数量远远多于前两种情况,说明江浙全浊上声字正处在向去声演变过程中。特殊韵字考察是诗韵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书考察江浙诗人用韵中的许多特殊韵字,从而弥补韵书音义失收的不足或探寻某些字音义的演变轨迹,还可印证异读等等。本书详尽分析宋代江浙诗韵中的特殊韵例,这些特殊韵例既不符合《广韵》的用韵规定,也不符合通语用韵。其中阴声韵之间的通押有支微部、鱼模部通押,歌戈部、鱼模部通押,支微部、皆来部通押,麻车部、皆来部通押,尤侯部、萧豪部通押等;阳声韵有寒先部、监廉部通押,东钟部、江阳部通押、庚青部、江阳部通押等;入声韵有屋烛部、铎觉部通押等,另外还有阳声寒先部、监廉部与支微部通押等。经过分析发现,除仿古和临时用韵之外,这些特殊用韵绝大多数是宋代江浙方音的反映。可见,虽然宋代江浙诗人用韵总体是以通语为依据,但是江浙诗韵中的大量特殊韵例又反映出江浙诗歌用韵时也参进了许多自已的方音,因而使得江浙诗韵包含有极其浓厚的江浙方音色彩。最后,本书依据宋代江浙诗韵中特殊韵例不平衡性分布的特点来拟测不同地域间的语言差异,即对宋代江浙方音进行分区。结果发现,宋代江浙方音大致分三部分:徐州为一部分,相当于今中原官话区;淮安、扬州为一部分,今属江淮官话区;南通、苏州、杭州、宁波、淳安等为一部分,相当于今吴语太湖片;天台、黄岩为一部分,今属吴语台州片;金华、处州、衢州同为吴方言一个小片;温州、永嘉为一部分,今属吴语瓯江片。这种方言格局与今江浙方言格局基本一致,说明现代江浙方言格局至迟在宋代已基本定型。关键词:宋代江浙诗歌方音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9-12-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宋代江浙诗韵研究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 综合索引
- 参考文献
- 附录(四)《全宋诗》江浙诗歌校勘
- 附录(三)宋代江浙诗歌特殊韵例韵谱
- 附录(二)宋代江浙诗歌作者及其诗作统计(二)
- 附录(一)宋代江浙诗歌作者及其诗作统计(一)
- 结语
- 第三节 宋代江浙方音与宋代其他方音的比较
- 第二节 宋代江浙方音特征的地域分布
最新上架
- 会员
老北大讲义:词学通论
《词学通论》全书九章,前五章论词体、韵律、作法,后四章叙唐宋元明清之词史和词人,并对唐五代至明清代表性词人的作品做出了精细的点评。无论是就入门者,还是研究者而言,本书均是不可多得的力作,极具研究价值。文学8.3万字 - 会员
老北大讲义:文学研究法
《文学研究法》本书是在旧学与新学交替之际,桐城派作家系统阐述桐城派文论的唯一专著,对桐城派文论做了新的整理和阐述。该书在体例上模仿《文心雕龙》,内容上强调文学和语言学的结合,强调文学风格存在于作品和创作主体之中,将桐城文论与时代接轨,开创中国传统文论向现代文论转向的先河。其文资料丰富、行文严密、文字雅洁,颇具桐城风采,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语言学极有参考价值,对文章学体系的构建做出了贡献。文学12.4万字 - 会员
中国当代文学的城市叙述(1949—1966)
本书以“文学中的城市”为主题,展开“十七年”(1949—1966)文学的城市表述研究。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考察“社会主义文学”与“城市”这个资本主义“场域”之间冲突、顺应、分野的意识形态聚合过程,进而探求一种“社会主义城市”的文学表述。尽管在这种表述背后,暗藏着“革命之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性和内在焦虑,却是从中分析中国社会主义遗产和教训的绝佳视角。文学17.2万字 - 会员
当代中国文论热点研究
本书以宏观的总体概括和分阶段具体探讨相结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理论研究思潮和学人思想及著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即以“序”勾勒整个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演进脉络与分章论述不同时期的各自特点、评价学者们著述的价值相结合,综合、推绎大量文献,针对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学人论说而有的放矢。文学66.2万字 - 会员
清代杭州驻防文人诗歌研究
清代杭州驻防旗人群体与杭州城人民群体的关系经历了由冲突走向融洽的过程。驻防旗人逐渐被杭州悠久醇厚的汉文化底蕴所吸引,进而揣摩、学习,写作了大量的汉语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既有与汉族文人表达的相似之处,又有鲜明的族群特征,是清代民族文学融合的范例。本书以杭州驻防文人诗歌为研究对象,既在历时流变中探讨杭州驻防文人诗歌的演变过程,又由家族文学、地域文学、创伤叙事等视角寻绎其创作的独特性,力图全面揭示这一群体文学22.5万字 - 会员
元代少数民族作家汉文诗歌的用韵特点
元代少数民族作家人数众多,主要涉及蒙古族、契丹族、女真族、回回族、畏兀儿等少数民族,其汉文诗歌数量非常多,但到目前为止,其中许多作家及其作品尚未得到进一步的考证和整理,这些诗歌的资料有待系统化和完善化。本书对元代少数民族的汉文诗歌用韵进行研究,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收集整理这一时期的所有相关诗人以及诗歌资料。因此对元代少数民族诗文的珍善本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将有助于对元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学和文化加以文学19.7万字 - 会员
俄罗斯文学(1760—2010)感悟录
本书收录了作者发表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俄罗斯文艺》《中国俄语教学》《俄罗斯研究》《国外社会科学》《BёшенскийBестник》等刊物的论文。其研究对象,有18世纪到21世纪俄罗斯文学重镇(从罗蒙诺索夫、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到20世纪红色文学、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以及作为文学形象和文化文本生产者的普京),中俄文学、文化交往。以对话性来关照文学是作者力图坚持的基文学24.1万字 - 会员
艺术特质视域下的中国抒情传统研究:以两汉诗学接受为中心
本书从艺术特质这一艺术范畴出发,以两汉诗学接受为中心,省思中国抒情传统,讨论与诠释两汉诗学在中国抒情传统构筑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国抒情美典多面向的变迁。中国抒情传统不应该成为一个单线索的“超概括”,它不能以一个面向概括中国抒情美学多面向的变迁。抒情传统是理解或评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维度,但它只是平行研究视域下中国文学的一个异质性层面。中国抒情传统要在艺术特质层面阐释,而不能升华到艺术本质范畴。艺术特文学22.2万字 - 会员
《满洲报》小说研究
在孕育东北文学的诸多报章中,《满洲报》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东北历史上一份有重要影响的报纸。在《满洲报》诸多的文学史料中,小说创作尤其值得关注。《满洲报》的小说家新老并存,有受传统文化浸润的旧式文人,也有受新思潮熏陶的新派作家。《满洲报》刊载的小说面对现实、反映现实,描写了旧时代东北地区民众的生存状态,反映了特殊时期的世相人情和民族文化心态。从文学史研究角度,《满洲报》小说勾勒出东北小说发展的原生态文学19.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