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茶经
更新时间:2020-06-05 19:05:44
最新章节:人物简介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茶经》是茶文化经典之作,古典、纯正的茶学知识集锦,后世茶书的源头。内容包括茶的起源,好茶坏茶的鉴别,制茶的器具,煎茶、饮茶的工具和方法,茶史资料,唐代茶叶产地等等。被称为“茶叶百科全书”,爱茶人的必读书。同时也是“慢生活”“雅文化”的代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大学生、中学生的古典文学案头书。
品牌:果麦文化
上架时间:2020-06-01 00:00:00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果麦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茶经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最新上架
- 会员
草原文化与元代文学研究
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是特殊的也是复杂的。这种文学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根源于元代文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元代是草原文化、农耕文化、西域商业文明的多元冲突、融合后形成的多元一体文化,这对元代社会环境、政治秩序、文人精神、审美趣味、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个多元一体的新的文化体系中,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本书探讨的是草原文化对元代文学的影响,以及元代文学对原有文学传统的继承,文化24.8万字 - 会员
壮族布洛陀神话研究
本书运用母题研究方法,提炼出布洛陀神话最核心的七个母题,重新解读了其中的壮族历史文化谜题。在长期田野调查与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者对布洛陀形象、神话角色关系建构、神话思维模式与隐喻等进行了深度剖析。书中借鉴比较神话学瑚沦,将布洛陀神话与国内外侗台语族群神话等进行横向比较,探索其早期共同叙事、族群记忆与深层文化积淀。文化28.7万字 - 会员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地方实践
本书在较全面地参阅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呈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在村落社区的活态传承案例,全面、系统梳理铜鼓舞及其文化持有者面临的各类新的发展契机、表现出的整体发展态势及相应的问题等,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研究构架。本书是对集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集体性建构之间关系的创新研究,也对中国其他地区传统民间文化利用国家平台实现发展的具体路径探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文化14.9万字 - 会员
文学民族志:范式与实践
“文学民族志”是作者近三年提出的概念范式,即采用人类学的知识,借鉴民族志方法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作者在传统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回于生活”的主张。“文学民族志”形制包括文学文本(即“文学作品”)、参与观察、现场取证以及乡土知识,即在精读文学文本的基础上,到作品的发生地去做深入的了解,体察作家在作品中“从生活中来”的细节,以及其所“收藏”的生活本真,并试图还原“乡土知识”与“民文化24.7万字 - 会员
文艺美学探赜
以往的藏族文艺理论研究,多以学科分类为限域展开。本书尝试把握藏族诗学与艺术理论中共享的美学通则,从藏族文学艺术史中的三个经典样板——《诗镜》、唐卡及其量度经和《格萨尔》入手,剖析三种代表性的藏族文艺美学的特征和体系性建构,从而勾描藏族审美精神的核心特质和外在表征。通观经典与民众文化,意在究大端,绘底色,更放眼于未来,探究传统进入当下的路径,回应传统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进路问题。文化28万字 - 会员
鄂温克族文学概论
本书以让更多的读者了解鄂温克族、推广鄂温克族文化、推动鄂温克族文学“走出去”为宗旨。特点有二:一是史料创新,在作家文学部分添加了新的史料,补充了已有研究未涉及的乌热尔图散文、历史文化随笔,以及新世纪成长起来的鄂温克族作家的相关作品,并介绍了部分非汉语写作的散文作品;二是理论创新,引入了话语研究视角,把话语分析方法和文学批评方法有机结合,既兼顾了研究对象的文学特性,又突破了传统文学批评的研究模式,从文化21.2万字 - 会员
万象共天:多样性文学与共同体意识
本书立足于中国文化多样的复合传统和当代实践的基础之上,对民族文学学术史进行梳理,并总结其研究范式的更迭,讨论民族性的嬗变,进而确立民族文学研究方法、立场和观念的中国话语: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共同体意识。全书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总结和命题提炼,第二部分为文学史梳理及专题讨论,第三部分为族别文学现象与个案的具体研究,集中于揭示多样性的民族文学表述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核心观点推进并丰富了文化21.9万字 - 会员
“城市更新”建设背景下的中山国文化元素融创研究
本书为2023-202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HB23YS042)立项课题研究。本研究将白狄族、鲜虞氏、中山国纹饰统称为白狄中山国纹饰。从纹饰史视角,挖掘和构建白狄族、鲜虞氏、中山国三个主要阶段的“纹饰”特征,明确其属性与意义。从白狄中山国纹饰认知、理解、融合、创新,在河北新都市设计中的应用等多方面进行剖析与探索。通过艺术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元文化的交叉对比研究,探析白狄文文化7.1万字 - 会员
傣楼与佛寺:西双版纳曼景傣人的“家”
西双版纳傣泐村寨是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地域单位,常是学者观察、研究的整体对象。傣泐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实践,更是人类学者理解人群组织方式、阐释社会运行机制的主要课题。本书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将家庭、村寨的社会组织与傣泐神灵崇拜、佛教信仰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阐述,提出傣泐在“欢”的观念指导下,主要是通过仪式实践实现人群的结合,在动态中建立社会秩序的同时,完成理想家园的文化建构。文化14.7万字